时大彬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在明朝末期,他就享有盛誉,是继供春之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壶艺大师,后世誉之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
由于出身于紫砂世家,年少时的时大彬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在其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前人制作紫砂壶的全套技艺。早年间他所仿制的供春壶器型古朴雄浑,广受亲友赞誉。前期他的作品多为大壶,坚致朴雅。中年时期,他结识了著名的画家王时敏、王鉴,书法家陈继儒等人。在与众人深交后,他熟知文人的饮茶习惯,结合实际,便改而制作小品壶。在此基础上他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创制和改进了众多紫砂壶款式:园壶、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等等。在供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紫砂壶推上了艺术赏玩的道路。
他创制了许多制壶的专用工具,使紫砂壶的制作难度有所降低,提升了制壶效率。由于受到文人墨客喜爱在字画下落款的影响,时大彬每有得意佳作也效仿文人在壶盖、底等部位刻上自己的姓氏、堂号、印章等。他这种开创性的为紫砂壶“落款”,提升了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这种作法也一直流传至今。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也是十分严肃,极力追求完美,每有不满意的作品,便会立即销毁,即使全部打碎了也在所不惜。
不仅如此,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古人称为“砂粗质古肌理匀”的调砂法制壶法,还另辟蹊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紫砂壶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镶身筒”的独特技法。这种独创的成型技艺,直接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直至今日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仍在沿用。
为了将制壶技艺发扬光大,时大彬广收徒弟,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在众多徒弟中,时大彬十分喜爱李仲芳的作品,每当发现李仲芳所做的精品,在征得李同意后,他便会在壶山款上自己的名。在当时,人们称这样的壶为“李大瓶”、“时大名”。
时大彬一生享年约八十岁,其所制作品数以千计,但能流传存世的作品及其稀少,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稀世珍宝。
在三百年来,经过后世的统计,时大彬存世的各类紫砂作品,不过数十件,而他所做的紫砂壶存世的仅有十六七件,其中的五件为考古发掘而来,其余的都是传世经典作品。目前分别收藏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机构、藏家手中。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壶日趋成熟的标志性人物,自时大彬始,以紫砂壶为标志的宜兴茶具逐渐兴起,成为文人雅士竞相追逐的茶器宝玩。他所做的紫砂壶不求雕琢,而以朴素的雅致和一体感见长,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言,无愧于“紫砂一哥”的称号。
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
清康熙. 时大彬紫砂珐琅彩壶
仿供春龙带壶
开光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