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 我们安全的后方
家,是我们国人永恒的主题。到了每年的春节,尤其如此。回家,是最好的礼物。在外奋斗打拼的人们,收拾行囊,要暂时放下各自的身份,手头的工作,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
对于家的赞颂,对于故乡的思念,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不衰的话题。作为时髦前卫的现代人,尤其是在职场商场官场打拼的人们,都在不同的戏台上唱念做打,表现着自己的专业和自信。
但是只有回到家中,回归亲人中间,才能够卸下防卫,成为真正的自己。在家里,可以肆无忌惮,口无遮拦,高兴了笑,伤心了哭,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家,是我们的后方,无论何时,只要想到我们有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安全的后方,我们就可以有无尽的力量继续奋战。
“在外累了,就回家”,“受委屈了就回来吧”,“没事儿,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父母那一句句简单的话语,足以击碎你自认为坚强的心灵。
有家的地方就有爱,只要有亲人,有家在,不管我们身在何处,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境遇,我们就感觉自己的努力,受到的挫折痛苦是值得的。
家,是我们的后方。当我们累了,可以依靠憩息;当我们受了委屈,可以得到安慰;当我们成功了,有人为我们喝彩。
因为有了家这个安全的港湾,我们一个个独立个体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而家这个安全的后方,是因为有亲人的守护。
02 父母在 人生尚有来处
因为有家人,家才有了存在的意义。而作为在外的儿女,父母就是家的象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多少人的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只为了和父母相聚,吃上父母亲手做的饭菜,听听父母的唠叨。
年少时总是受不了那无穷无尽的唠叨,受不了父母的耳提面命,总以为父母阻碍了我们飞翔的翅膀,可以长大后,才知道,父母的唠叨里满含的是对我们无私的爱。老不歇心,少没良心。父母心中简单单纯的想法,虽然残忍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真实。
03 传统 难以逃脱的仪式
春节,是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传统,正是因为有历史,有传承才显得有意义。现在过年,我们越来越感觉没有味道了,就是感觉许多的传统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过去过年燃烟花、放爆竹,以示热闹喜庆,现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城市都已经禁止燃放了。过年走亲访友,拜年聚会,随着大家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形式也越来越淡了。
城市里尤其如此,春节七天假期,与普通的假期毫无二致。所幸我所在的家乡,还保守着过年的古老习俗,虽然许多形式已为人所诟病。比如过年的磕头拜年,家家户户粘贴神灵,到各个庙里烧纸磕头祭拜等等。
自我记事开始,这样的传统形式就是如此,每年都是同样的程序。儿时,每到过年,爷爷奶奶开始准备过年的烧纸金元宝、蒸馒头糕点、买肉、买鞭炮等东西。一进腊月,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待到村里开始有人燃起了爆竹,大家就都意识到,这年,是真的近了。
大年初一五更天,家家户户都起床了。各个神灵、祖先排位前面前天晚上都摆好了各种供品,有肉方、有生的菜肴、有馒头、糕点水果之类的东西。红红的蜡烛也摆上了。五更天起来,点上蜡烛,爷爷洗手开始上香,奶奶颤悠悠地拿出烧纸银两的竹篮子,开始要给神灵祖先们磕头烧纸了。
小时候,我们都是跟着爷爷,或是站在奶奶身边,看着他们忙碌。爷爷是沉默的,奶奶一边跪下点起烧纸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各位神灵,保佑我们这些老农吧,每年烧纸银两都不少你们的”。长大了一点,我们开始对鬼神之类有了怀疑,就跟奶奶说,“天上没有神灵的”。奶奶听到后,吃惊且警告我们说,“大过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后来再大一些,平常时候,我们再提起没有神灵之类的话,奶奶总是疑惑地说“没有神,那打雷下雨谁来管呢?”我知道,在爷爷奶奶他们的价值观中,对于神灵一类其实是真的怀着一种敬重,是认为确有这样一回事的。后来,我也就不再多解释什么,只是一年一年地看着他们重复同样的活动。
爷爷奶奶走后,父母们继续每年的祭拜。有两年,父母在北京没有回老家,到了年三十这一天,父亲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吃完早饭,他还是带母亲到小区的菜市场买了烧纸银两之类的东西,到马路上进行了祭拜。“心到神知”,这是母亲经常说的话语。虽然父母现在每年都还在举行这样的仪式,但是跟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比起来,他们的虔诚还是弱化了。
按照传统,从大年三十开始,每日三餐,都要在家烧香烧纸,到村里的庙里、祖先祠堂烧香上供。这项活动要一直持续到过了大年初五。更为虔诚的,要一直烧到正月十六以后的。
现在这样的形式已经简化许多。今年,父亲也就在三十、初一烧香祭拜,初二开始就不再烧香了。现在的庙里也少了许多香火和祭拜的人。不像我小的时候,庙里几乎进不得,里面的烟火呛人眼睛。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这一代人至少尚在坚守传统。到我们这一代,已经大都不再坚守了。一方面,村里孩子往外走,见了更多的世面,对于传统这回事看淡了许多。另一方面,每年回家的时日无多,根本没有功夫准备筹划这些东西。
许多人年三十才回家,初四五就又离开了,还哪有心力开展这样的事情呢?村里继续坚守的人在逐渐老去,年轻人已不再重视。于是,我似乎看到了传统真正丢失的时日不多了。
04 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年味
有一种说法,年味有两种,一种是小孩子的年味,一种是成人的年味。现在我, 总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我们是在还念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童年。时光飞逝,我们被推着走向前。八零九零后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孩子们已经粉墨登场,无怪乎他们在怀念年味,是因为生活让他们承载了太多,再难体会少年时的无忧无虑了。
问小孩子,“过年好不好?”答,“好,过年可以吃好吃的,玩好玩的,爸爸妈妈不用上班,可以陪我玩”。听了让人感觉到,在孩子的心中,吃好玩好,有父母陪,就是无比幸福的生活。但是成年人却不然,他们幸福感的获得要难多了,不是简单的吃好喝好就行的,要考虑的事情纷繁芜杂,扰人的事情,各种压力等等,再难有单纯简单的心境了。
所以说,一样的年,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年味。
05 故乡 永远的思念和情怀
虽然过年的传统形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家的观念依然深入我们内心。每到过年,游子还乡总是不变的主题。许多人不管身在何方,即使不能够回到家中,对家也是充满了思念之情。
我们小时候,父亲在外打拼,有时候不能回家过年。他跟我们讲道,“过年时,在屋里听着外面的鞭炮声,心中别提是什么滋味了。”是啊,过年,家家户户都在团圆团聚,他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所想的无非就是趁着节日,多做点活,多挣点钱,好让家人过得更好罢了。
即使现在,生活逐渐好转了,许多人过年时仍然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或是因为工作原因,或是路途遥远,或是为了省点钱,多挣点钱等等原因。我想,这些不能回家过年的人,或许会感到一丝遗憾,但是他们的心仍然是和家在一处的,家仍然是他们难以割舍的思念。
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爱的地方,有亲人的地方就有家,当亲人不在,爱已消失,家也就不复存在了。随着我们离家乡越来越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愈加显得宝贵。或许我们已无法坚守家乡的传统习俗,但是老家的人、事、物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念和情怀就成为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