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静贤
三、孩子从小受到的被父母冷落、忽视的心理伤害,大多数家长可能一辈子都意识不到
原来我总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孩子小时候陪孩子太少了,以致于孩子后面出现了没安全感、吃手的现象。
我也以为,平时只要多多陪孩子就行。我也相信,那些天天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的父母,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的这种情况毕竟是特例。
然而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想错了。
那天,幼儿园的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提醒我们做家长的这个时段要小心,平时注意孩子的卫生情况,因为这段时间是手足口病的高发阶段。
然后,一个家长就出声了:“我的孩子总是吃手,麻烦老师在幼儿园里注意下。”再接着,其他家长也一个接一个地出声了:“我家孩子也吃手,麻烦老师注意下。”更有好几个家长用“啃到指甲都没了”来形容自家孩子吃手的严重性。看起来,比我的孩子吃手情况还严重。有一个家长还说:孩子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可就是忍不住要吃。
而在我印象中,这几个说孩子“啃到指甲都没了”的家长,其中有几个都是家庭主妇,平时在朋友圈里看到经常陪伴孩子的。
这让我想到了陪伴质量。
在这次家长群里,提到自己孩子吃手的,包括我,就有9位,而那些没出声的呢?
要知道,孩子一个班才30个同学,可以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存在吃手的问题。
当在群里有家长发出“孩子吃手是为什么”的问题时,很多家长都认为是生理或外部原因,如“睡不着”、“无聊”、“缺钙”、“有虫子”、“牙齿痒”等等,而应对措施就是强制不给,如“拿针扎”。只有一两人才会往“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原因上去想。
我想,生理原因多少也会有点,但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养育都是“精养”,甚至可以说用心养。所以,“有虫子”、“缺钙”这些原因会有,但不会占大多数。
其实,心理因素才是最主要的。
就像我的孩子,一开始,我也跟上面的家长那样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对孩子都是尽心尽力地去爱的啊!也没想到自己给予孩子的爱,在孩子的内心里会少。直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自己结合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仔细观察和反省,才发现自己真的爱孩子不够,至少在孩子心里是关注、给的爱不够。
而自己身边的这些家长,孩子的吃手并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认为都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而且只有强加制止就行了,却很少去从心理和自己陪伴孩子的质量上去寻找原因。
这样,当孩子长大后,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时,家长不清楚、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做得非常好、非常尽责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要知道,我们大部分人,从小都是这样走过的啊!
四、从小没得到足够爱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寻爱
从小没获得足够爱,或者父母爱的质量不高的孩子,长大了一辈子都会围绕着获得更多的爱、足够的爱的目标转。
就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小时没获得父亲多少爱,甚至被父亲嫌弃,从小时候为了讨父亲的欢心,到长大后为了获得小时候缺失的爱,她的一生都在围绕着“寻找被爱”。
还有武志红老师的书里,也讲过那些热爱大叔,付出自己一切只为得到大叔些许关爱,甚至不求回报的一辈子找爱的潮汕女孩。这些女孩,因为家里重男轻女的传统,所以从小到大,她们都活在父母的忽视里,而得不到一个孩子、一个人应有的父母之爱和关怀,从而一辈子内心和情感匮乏,一辈子走到寻找爱的道路上,并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去换取对方那不多的爱。
看到一个视频,看到朱迅诉苦,母亲不爱她。即便在她癌症手术后,亦不愿多花些时间陪她。她很伤心,无助,像个孩子。
朱迅难道不是同龄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吗?风光,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然而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却依然是那般脆弱与不堪一击:
只因母亲对她不是很重视,没有获得自己期待中的理想的关爱,她就忍不住哭泣、伤心和无助。
有人甚至因此而猜测,各方面都正在绽放的时刻,却患上恶疾。她的疾病是不是与她没有得到母亲足够的爱有关?
因为,缺爱总会让人生病,先是心里生病,然后身体生病啊!
就如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被爱。
而从小没获得爱的满足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寻找爱,一辈子都在为内心缺爱的黑洞而痛苦。
五、父母充足的爱,是孩子走出去的最大底气与铠甲
原来儿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常常一件事不合他意,就马上板起脸来。随着我们和他关系的改善——我们有意识地经常不论在行动上,还是在言语上的亲密互动,我发现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没那么“小气”了。
有时讲的不合他意,他依旧板起脸来,但跟以前不同的是,他是故意、假装做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而不像原来那样是真的生气。常常不一会儿,他就笑了。
看来,父母跟孩子关系的改善,源自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且能否让孩子获得内心爱的满足。
当一个人内心获得爱的满足时,自然情绪会变好,心态会变得平和。在孩子身上,我就看到这样明显的变化,感觉孩子比过去懂事多了,也更好说教了。
每次和孩子出去玩,孩子和小伙伴玩得开得的时候,总会跑过来搂搂我、抱抱我,或亲亲我,然后又一身汗地跑过去跟其他孩子玩。
对此,我常常想,父母对孩子充足的爱,就是孩子走出去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的最大底气和铠甲啊!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里没获得充足的爱,那么出去也会底气不足,充满自卑。只有在家中获得充足的爱了,走出去才会更有底气与信心去面对一切。
就如应采儿的儿子Jasper,能够不断给予周遭事物很多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身边人——妈妈,身上获得了充足的爱。所以他会爱别人。
在他为妈妈应采儿庆生的视频中,应采儿一直用满怀爱意的眼神望着他。
当一个孩子、一个人感受到并拥有充足的爱时,不论在哪里,不论遇到什么事,他都会充满勇气,因为在他的背后,是爱他和他爱的人满满的支持。
所以说,父母给孩子最好也最大的付出,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对他充足的爱。这样孩子,就拥有了面对一切的底气和铠甲。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可以健全发展。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可见,孩子的心灵健康和人格发展,包括将来走的路,都跟父母爱的多少和质量息息相关。
瑞典著名的儿童作家林格伦也曾说:
有两样东西构成了我的幸福童年:安全感跟自由。安全感来自我父母亲彼此相爱……在原野里自由快乐的奔跑,这快乐的童年是我一生生命力的源泉。
父母的爱的质量,是影响孩子一生是否幸福的主要决定因素。让我们每一个都自认为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好好地从心开始出发吧,用心地陪伴孩子,为孩子付出高质量的爱和关怀,让孩子获得充足的爱,从而为孩子以后的独立和一生的良好走向打下坚实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