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明显感觉主题严重匮乏,然后某人也很帮忙地出主意给我,可以写写美食相关,所以今天就硬是咽下口水,写一写我记忆中那些和吃有关的事吧。
小时候的我应该就是个吃货,长得胖乎乎的。据我家人控诉,我小时候每天就趴在锅沿边等着吃饭,尤其是看到肉,更是狂流口水。很可惜这段记忆我一点都不记得,现在也没那么爱吃肉了。
整个成年之前和吃有关的,都比较平淡,上高中前都在家里吃饭,上了高中开始住校就在食堂吃,那时候要说最有记忆的,就是方便面了。每个周末全宿舍同学都会出动,一起去买方便面,什么白象、小康家庭等等,都是那时很受欢迎的品牌,还有一个印象深的场景就是每个月回家的那次,吃着家里的饭都能流眼泪,也是第一次从吃上面真正体会到家的味道。
上了大学,我的好朋友老夏就开始带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美食世界的大门,我感觉我整个大学都在吃,各种吃:第一次吃溜肥肠(老夏最爱),第一次吃酸菜肉丝(下饭必点)、还有酸豆角肉末、土豆丝炒鸡蛋、蒜苗炒猪肝、莲藕排骨汤、蚂蚁上树、虾米炒白萝卜丝、香菜羊肉、干煸豆角、爆炒茴子白、东坡肉、炒腊肉、豆花肉片、全家福等等,主食有云南过桥米线、福建大馄饨、武汉热干面、兰州牛肉拉面、新疆大盘鸡面、运城白吉馍、西安羊肉泡馍、汉中面皮,还有被老夏叫做拉肚子饼的平遥油煎肉饼(一吃必拉肚子,但就是好吃),还有老夏从家里带的贵州辣椒酱、浙江老谢同学带的梅干菜、浙江香肠,太多太多了。那时候上完自习的晚上,我们两还要去校门口来一顿烧烤夜宵,一块钱可以买十串羊肉串或者肉板筋或者半肉半筋,吃得次数多了,老夏和老板混个脸熟,还会让老板多送一串,我俩一般买两块钱的,吃得特别满足。在和老夏混美食的日子里,我大一半年时间体重就暴涨了10斤,从标准的98斤涨到了108斤,真是名副其实的幸福肥呀,哈哈。
大学时候还有一个场景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二那年暑假,我、老夏还有另一个同学在北京上新东方的英语课,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还是一个人坐火车去的,老夏从车站接上我,我们两吃得第一顿饭就是麦当劳,点了一份套餐,就是标准的可乐+汉堡+薯条,那也是我第一次吃麦当劳,当时觉得可乐加冰太好喝了!后来我们在北京吃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住的地下室附近一家川菜馆的饭,因为想省钱又想补充点营养,晚上下课后,我们三个人就约着去那家川菜馆,点两个菜,然后买四个馒头,每次都是如此,要不就吃方便面了。那年的暑假,闷热的地下室,每天往返2个多小时的交通,川菜馆的两个菜和馒头,还有书店、大学、地铁,构成了我大学时代第一次外出的青春记忆。
工作之后,没有了老夏这个食神,吃方面我似乎又回归到了中规中矩,每到一家饭店,我也会尝试一些新菜,但留下的记忆点就没有那么深刻了。现在想想,有印象的比如在呼市火锅店吃得生牛肉片、第一次吃的蒙餐(名称好像叫额吉饭店,蒙语里“妈妈”的意思),在鄂尔多斯吃的铁锅贴饼,在西安吃的羊肉炒馍,在上海吃的灌汤小笼包,在太原常姐请大家一起吃的鸿宾楼烤鸭,还有公司聚餐吃的晋韵楼的黄河大鲤鱼,等等。随着我们吃过的美食越来越多,口味也慢慢在升级,对美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大小饭店变着花样讨好我们食欲的今天,我们的味蕾也逐渐变得麻木,现在的我反而更喜欢清淡一些,也更享受自己在家DIY美食,不一定多美味,但胜在健康,也更有工作之余生活的乐趣。
那些和吃有关的,让我仿佛又回放了一遍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其中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难忘的味道一样,将和岁月一起被永远珍藏。美食难忘,记忆永恒。希望我们能一直有美食享用,有家人、爱人和朋友陪伴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