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上一回所说,我最近读了几本自我管理书籍,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时间管理太糟糕,每天的生活忙乱得喘不过气,想从中学到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提高效率的知识。
那四本日系书籍中无一例外地提及了速读法:有很多“门派”之分的、快速摄取知识的方法。为了学习速读法,以及验证速读法是否是有些人口中的“伪科学”,我将关于速读法的疑问放到了本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的共读小组中讨论。
讨论让我很有收获,从心里感谢乐于分享的两位小伙伴,一位让我避开了她曾经走过的弯路;一位让我再次体会《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读书精髓。
但是得到的讨论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根本不该把关注点放在速读法上。理由是速读法云云只是方法论,读书并不只讲究快,而应多方面考虑知识摄取目的、阅读层次、学习意义的建立。例如,带着问题去读书,只要看到问题的答案,则该书阅读完毕,无需浪费时间在其他文字上。又如,在不同的阅读层次中,早期的略读或者泛读过程中,可通过“速读法”掌握全书框架,有利于宏观指导后期的阅读。再如,若了解到读一本书对于自己的意义(往往是关于社会、时代、时间等宏观视角),则可更好的激发阅读动机、得到更好的阅读效果。通过意义感去建立自己内在的节奏,否则会被外在的节奏打乱。
带着问题读书的目标导向视角,有效地消灭读书过程中“贪得无厌”心理造成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意志力的浪费。换句话说,这样节省了目标失焦过程的时间,不正是另一种方式的“速读法”吗?
生活、人生也是这样。所有行为、事情最深层的东西总会扯出价值观、人生愿景等宏观问题。
如何生活得更好?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愿景,越早过上幸福生活。
讽刺的是,我们本来想要慢下来,思考、体验、品味,远离工作、生活中烦人的“结果导向”,绕一圈后发现,目标导向才是对的。这不又回到“急功近利”、“KPI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