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或者合作的方式,一般是几个认识的朋友,按照资金或者资源、技术的方式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伙的形式的好处是刚开始大家群策群力,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创业路上不这么孤单。让参与的个体资金投入风险降低,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大家都会出资金。
合伙的具体操作的方式很多专业书籍都有详细的介绍,一般可以分为资金、技术、资源几类。资金一般多为现金,技术一般是独有的,如果缺少这个技术,这个事情就不能开展,我认为这个技术才能做股份的折算。资源类别就比较多,有固定资产,无形品牌资产,以及可以直接变现的资源。比如参与者固定资产可以用于生产经营。可以参考市场行情,折算成相应的资金,以固定资产作为投资。这个对于刚开始需要场地要求比较高的行业还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要关注的是资源这一块的折算方式,我们遇到很多吹大炮的人,说我有什么资源,我认识什么领导,我手上有多少客户。然后共同参与的人觉得这个对于事业的发展很有帮助,就允许了所谓的资源入股。这点来说的话我们不是很认同,有太多人说了我有资源,到真正做事的时候所谓的资源都派不上用场。这个资源我认为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这个资源是这个公司或者项目不可或缺的,那就可以作为入股的形式,如果只是业务层面的,更合理的方式是按照业务提成给,你能直接变现,能给项目带来收益。就按照销售提成,作为营销费用支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要给所谓的干股,可以给分红,而不是给股份。我们一直认为要花了真金白银的才会对这个事情当做自己的事。但是现在出现的董宇辉这个事情另说,他是不可复制的。
合伙的形式,要注意的是股份占比和利润占比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的分工。我们看到很多团队刚开始的时候雄情壮志,做了一段时间后就矛盾频发,特别是因为分利不均而散伙的情况大有人在。
股份的占比有两个因素我认为要重点考虑,一个是不可按照投资资金的占比平均分配比例,比如大家3个人按照33%的资金平均投,然后按照33%的占比平均分配利润。这种方式要慎取。因为做到后面你会发现不是每一个人在团队里面的能发挥出来的作用不一样,某些岗位和职能在这个项目里面远远多余其他岗位,如果按照平均分配的逻辑,做得多的肯定不愿意。出现矛盾分歧的时候迟早会出现。在这个方面,如果前期我们不能确定哪个板块花费的精力多,我们可以做好动态股份调整,要先打好预防针。要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谁做的贡献大,谁就拿得多。
股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一定要有主导人,创业合伙的大部分都是同学,同乡,或者原来的同事,所谓三同。大家开始的时候为了照顾互相的面子,很可能按照投资比例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两个人就互相50%,四个人就每人25%,和和气气,不伤害感情。要知道这种情况是最容易让感情破裂的。项目和公司必须要只有一个人占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如果两个人,一方一定要占51%以上,三人或者更多人,其中主导的人不低于35%,最低设置37%以上更好,这个是避免在公司发生纷争的时候,主导的一方不会因为其他人联合起来,超过2/3的投票比例将法人或者项目实际负责人替换掉。导致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我们不要想着大家都是熟人,不会走到这一步。当利益足够大大,足够有诱惑的时候,所有的关系都不值一提。人性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把人性想得坏一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团队的其他成员要也要认同这个游戏规则,不认同这个规则,宁可不开始。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提意见可以民主,做决定一定要独裁,总之一句话,团队里面一定要有老大。
开公司,做项目,一定要签合作协议。不要过于依靠人情,我们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合同契约效用越明显。经济越落后的地方,人情味更浓。更加依据于道德伦理的约束。我们认为哪怕是人情关系再好的,也需要签订合作协议,这个形式让参与的各方更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如果真正出现了纷争,我们可以不追究都行,那是法理之外的人情。我们认为这个不冲突。如果刚开始没有明确权责利,到后面后悔也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