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好好的谈话,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带了火药味儿。然后什么都不想说了。有这么两三次以后,跟这个人再接触就有了心理阴影,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先来看看下面这些场景有没有熟悉的。
两情侣。
“你今天怎么穿这条裙子?你穿这颜色不好看。”
“你眼里是不是只有xxx最好看?上次她穿这个你眼都直了。”
“你怎么这么不可理喻?我根本不记得她什么时候穿过这衣服!你真是太无聊了!”
“谁不无聊你找谁去!”
两夫妻。
“有饭么?”
“没做。”
“你有时间坐那儿看电视就不能去做饭么?”
“我就比你早回来半小时!一天下来累成狗回来歇会儿怎么了?”
“谁不累啊!”
“你上班走的晚就不能走之前先做一点吗?每天都等我做,我结婚又不是为了给你当老妈子的!”
上司和下属。
“这件事情我上次不是说过了吗?”
“您上次真的不是这么说的啊”
“怎么可能?我就是这么说的。跟你说什么都不往心里去,每天上班能不能用点心?”
“可是您真的不是这么说的啊”
“为什么我跟你沟通这么困难?为什么总是不能跟我同频呢?跟你说话太费劲了!”
“老板,我身边的人都说我是个很好说话很好沟通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您面前我总是错的…………”
“你为什么总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呢?你这个人特别轴你知道吧?”
“好的老板,您是老板您说了算……”
父子。
“今天学校有人欺负我了。”
“人家怎么不欺负别人天天来欺负你?”
“我怎么知道啊!我又不是他!你去问他啊!”
“肯定是你又招惹别人!没有一天不给我惹麻烦的,天天围着你转!”
……
……
以上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目睹的很多事件中的一部分。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为什么有时两个好人碰撞出来的不是火花,而是火药呢?
2006年我接触了神经语言程序学,简称NLP。当时学了一个理论,叫“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是指:在任何系统中,人的生活——包括系统本身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和理解,分别是:
环境、行为、能力、
信念与价值观、身份、精神。
当时督导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她刚搬了新家,过冬取暖有两个选择:通暖气或者买空调。她希望通暖气,回到家,每间屋都暖暖和和的。可她爱人希望买空调,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开,省下暖气费。然后这位督导一句话就把爱人说的无言以对了。
她说:“你为了省那点钱,对我们娘俩不负责任!”
督导说,她把怎么取暖这件事,上升到了是不是负责任的高度。就是把“环境、行为、能力”的层次一下上升到了“信念与价值,身份,精神”这样的高度。问题的性质就这样变了。谈话没办法继续,她爱人就丢盔弃甲放弃了讨论,同意了通暖气。
我们再回来看看之前的场景。
穿什么颜色的裙子好看,这还是“环境、行为”范畴,可是接下来的谈话一下又上升了一到三个层次,“不可理喻”和“无聊”就是否认一个人了。
做没做饭,这是一件事情。“结婚不是为了当老妈子”,这又上升到了信念和价值观,还有身份。
日常甩锅,是工作中很常见的事情。如果话题围绕“锅”怎么补救,还可以继续。但是如果围绕是谁在“甩”,然后讨论到“沟通困难、人特别轴”,就是否定了一个人,这就上升到了能力、信念与价值观。
被人欺负,这是一件事情。天天惹麻烦,这又上升了三个层次。
仔细想想,《一句顶一万句》里那句经典的话,几乎时时处处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他把一件事说成了两件事,两件事说成了三件事。”
受益于06年那次学习,这些年来,我无论在工作、人际还是家庭,都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一件事:
就事论事。
忘记那些复杂的理论、高深的道理,获得简单放松的人际关系其实很简单,也不需要你去做一个简单的人。
只需要在谈话中注意提醒自己,有没有“就事论事”。
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真实世界,你所认为的“真实”,都是你的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过分解读对方的话,不要把一件事说成两件事。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感到你所带来的气场都不一样了。
就事论事是一种能力,是这些年的学习和经历教会我的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这一招教我很快获得了简单放松的人际关系。
不妨试一下,相信你也可以。
大琦推荐 NO.20
《增广贤文》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学会好好说话,真的是利人利己的善行了。
作者简介:大琦,正经思考,不正经写文。用美食和文字,温暖胃和心。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
【深度正经文】
【关于写作】
【正经不严肃】
【助消化文】
【人物】
【生活啊生活】
【文艺青年大琦】
还想看啥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