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简书颇不平静。
先是饱醉豚君的简号被封;后是身边手帐老师的文章,遭遇少数阅读者的抨击;再是莫名其妙地打不开简书的网页。仿佛能看见背后潮水般涌动的目光,各类眼球跟踪扫描检视着各种文字,时不时对自己关注的话题来那么一两句,试图达到“众口铄金”的效果。
01 "万恶之源"
从事媒体传播行业的人经常引用一句话: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意思是一旦把收视率当做一档节目的主要评价标准,那离“快餐化”和庸俗化也就不远了。
自媒体和内容生产平台的运营者,其实也面临类似问题。“阅读量”会不会是下一个“万恶之源”呢?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这是内容产业不得不在定位上加以考虑的问题。为什么“网红经济”会那么风起云涌,道理显而易见。有了成千上万的阅读量,才有可能被关注被转载,从而形成价值链条、分享经济,作者也才能分得一杯羹。
这不,有个写作营飘来一个题目: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无论你的文字是下里巴人的鸡汤干货,还是阳春白雪的小说艺术,都希望被阅读。
这既是写作者的需求,也是市场需求,否则追求高阅读量不会成为趋之若鹜的集体意识。
02 读书清单
前文所述,简书签约作者萌薇发布了一篇鸡汤文,题目叫"2017年读了几千块钱的书,但是我只推荐这几本"。两天时间阅读量已接近4万,目前还在攀升之中,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大量评论。
正面的不论,批评者也不少。有抨击是"垃圾文"的,有批评简书“堕落"的,也有数落萌薇不该把《百年孤独》与其它书摆一起成为"鸡文书单",“亵渎"严肃文学,如此云云。
看了让人无法“风淡云清"。
萌薇只是一个设计师,一位签约作者,因为高阅读量,不少人要求她成为道德楷模、文字领袖,发挥出版商一样的独特作用,这可能吗?
鸡汤文就是鸡汤文。关键点在于怎么管理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并通过向书本学习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实现她的目标理想,并给予他人以参考。我想这才是作者真正想更文表达的意思。
03 巴菲特书目
列书单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事。估计萌薇初衷也不是要专门列一"书单",只是自己"读书清单"的选择分享。
那么,索性顺着"书单"这个线索,看看人家巴菲特给人列的书目。为什么选择这美国老爷子推荐的书,意图十分明确,就是希望每一个人能从读书中找线索,找到通过投资,摸到发财致富的门径。
巴老爷子一生都坚持阅读,每天阅读600—750页,最高甚至1000页。即使现在,仍然每天花大约80%的时间在阅读上。
这里摘取了最重要的18本书。以下是书目:
《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L
《非常潜力股》菲利普·费雪
《压力测试: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蒂姆•盖特纳
《股神巴菲特的自传》巴菲特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
《局外人》小威廉·桑代克
《文化的冲突》约翰·博格尔
《商业冒险:华尔街的十二个经典案例》约翰·布鲁克斯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小弗雷德·施维德
《游说文章》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投资常识的小手册》杰克·博格尔
《穷查理宝典》由彼得·考夫曼编辑
《最重要的事情》霍华德马克斯
《大梦想》克里斯蒂安妮·科雷亚
《第一个梦想》吉姆·克莱顿和比尔·雷瑟福
《散户至上》亚瑟·莱维特
《核恐怖主义》格雷厄姆·阿利森
以上书目的简要解析,网上搜一搜很多,点评精彩,限于篇幅,不在这里赘述。从书目看,大多数是投资类的书籍,但有两本的选择非常有意思,一本关于文化,一本关于国家安全。亿万富翁站的纬度很高,这是有别于普通人的选择之道,值得深究和玩味。
既然大部分是关于巴菲特的投资经验积累、借鉴、分享的书,跨度数十年,他与他人已经分不清哪些属于谁的思想和经验。但如果我们能从这18本书的任何一本或数本里,读出巴菲特哪怕是一条经验、一种理念,为我所用,即可能影响自己的投资格局和策略,改变自己的投资行为,甚至实现财务自由。
萌薇的读书清单
▍关于笔记的书 1.《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术》;2.《画张图想的更清楚》
▍关于学习的书 1.《好好学习》;2.《学习之道》
▍关于时间管理的书 1.《小强升职记》;2.《人生效率手册》
▍关于人生智慧的书 1.《我不过低配的人生》;2.《认知突围》
▍关于画画的书 1.《寄藤文平的创意画法》;2.《大便书》
▍小说 1.《百年孤独》;2.《了不起的盖茨比》
再回过头来看萌薇列出的几本,与巴菲特开出的书单,看上去似乎是有些怪异,但已经无关痛痒。相同点或许只要一个,就是提供的阅读产品,是否能提供借鉴,获得一点启迪?
04 问题导向
看了听了上百本书以后,渐渐明白,那些高手选择什么书读,为什么选择这本而不是那本,需要解决自身的什么问题,几乎非常一致地指向以列问题清单为导向,而不是以列知识清单为导向的。
《跃迁》里有一段关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大白话:
以问题为导向,简单说,就是在我要学之前,先想清楚我为什么要学?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什么才能让我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才能高效学习这些帮助我解决问题的知识?然后根据答案再去搜索和学习知识。
还提出书籍是自己脑子的“外挂”,别指望自己能记住多少知识,而是知道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哪里,而且分门别类地成为系统外挂。
比如台湾作家李敖的阅读经验是,如果遇到“解决问题”的书,就同样的买两本,把有用的直接用剪刀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阅读本”里,要用的时候,就去找“阅读本”,而不是搜寻自己脑子里的“记忆”;何帆老师更绝,剪刀都不用,把有用的直接从书里撕下来。
这些做法直接颠覆我们长期养成的“爱书护书”的习惯。但是,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书不但可以拿来读,更是可以拿来用的。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用别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看上去似乎阅读这码子事儿有点功利。但高手说,阅读就是要功利,要有计划地解决问题。
05 “头部效应”
阅读和应用的“二八”思维。
很少有人不知道“二八法则”。这是说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之八十的社会财富。其实,很多领域都用得到这个法则。比如阅读和应用,高手就是要成为其中的百分之二十。打个比方,身处一个自媒体平台,你首先要成为其中前百分之二十的人。某人因为有一技之长,在平台里就可能容易进入前百分之二十;但这还不够,比如会设计,还会制作漂亮的手帐,使得他成为百分二十中的百分之二十;如果再加上又会写一手好文章,又是漂亮的知识女性......如此这般,就容易成为凤毛麟角的人。很多人通过阅读,成就了出类拔萃。
争当“第一名”思维。
这个说法也已经不新鲜了,知识经济的快速迭代,让即使会学习的人,也愣是分出子丑寅卯,第一名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至于第二名,有很多人可能就想不起来了。按马云的说法是“没你第二名什么事儿”了。这就是所谓的“头部效应”。阅读和学习要争取让自己尽快进入“头部区域”,才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所“阅读”。
阅读转化为价值思维。
为什么好多“211”和“985”毕业的高材生成不了商业精英,或者某一领域的领袖人物,反倒是高中毕业、一般院校毕业的人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里再引用一段《跃迁》里的一段话:
学会知识IPO,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知识IPO,就是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输出产品(Output)的一套知识处理模式。通过知识IPO,可以将碎片化的学习变成一条知识生产流水线,提高学习和认知的效用。
把知识转化为价值,也可以理解为把阅读转化为价值。还有很多人羞于谈钱,而骨子里却喜欢钱喜欢得不得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害羞,因为,没有比把阅读转化为价值更光明正大的事儿了。
高阅读量可能是高价值,而高价值未必有高阅读量。这除了要坚守,更要寻找,获取高价值的线索和路径,直到实现价值转换。
萌薇第二期手账训练营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训练营第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