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尤其是与A有关的人;
2.永恒不是无止境的时间,而是无时间。心理时间和钟表时间。活在当下,不要去关注未来和过去,只有当下才是有意义的。警惕小我,当你关注当下,它就很难存活。不要被你的思维所束缚,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第一章: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1.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但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理解它,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真正领略它的意义。体验本体最大的障碍是认同你的思维,思维认同创造了连串的概念和符号。
2.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观察你的思维,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不做任何评判。心流的状态。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超越思维。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3.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欢乐总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悦是由内而生的。今天让你欢乐的事情,明天可能会让你痛苦,或者它将会离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将会感到痛苦。
第二章:摆脱痛苦的途径
1.你越是认同自己的思维,你越痛苦;思维之所以习惯性地抗拒否认当下,是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作用对你控制。实际上,思维和时间密不可分。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类,时间还有意义吗?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 ,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关注当下,接受当下。
2.一旦你被痛苦所控制,你就需要更多的痛苦。痛苦之身是小我投射出来的阴影,它很害怕你的意识之光。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和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察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于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
第三章:深深地进入当下
1.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小我最不希望你从问题中解脱出来,因为这意味着自我感的丧失。所以,小我喜欢你无意识地大量投资在痛苦和苦难中。
2.终结时间的幻想。时间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从思维中去除时间,思维就会停止。当下才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
3.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
4.进入灵性殿堂的关键;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意识会很自然地从时间转变到当下。
5.汲取当下的力量;对本体的觉知,你观察的是树的本体,大脑对此一无所知。
6.摆脱心理时间;处理事物时用的是钟表时间,而不是心理时间。
7.消极心态和痛苦根植于时间之中;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
8.在生活情境中寻找你的生命;
9.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幻想;问题是思维创造的,它们需要时间来生存。在当下时刻的现实情况中,它们永远无法生存。
10.意识演化过程中的大跃进;
11.本体的喜悦;简单的标准判断自己是否被心理时间所控制: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觉喜悦、自在和轻松呢?如果不是,当下的时刻就被时间控制了,并且生命因此被视为一个负担或挣扎。
四、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1.丧失当下时刻:幻想的核心;任何时候当你意识到你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你就已经进入了当下。从时间中解脱:从你在过去中寻找认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来寻找满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来;
2.一般的无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普通的无意识状态指的是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这是大部分人所处的正常态度。
3.他们在寻找什么;
4.瓦解一般的无意识状态;当你将意识之光投入到无意识之中时,任何无意识的事情都会瓦解;
5.从不快乐中解脱;
6.无论身处何地,全然地安于当下;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大部分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成到达未来的目标的一种手段?它是否夺走了你所做的事情应该带给你的快乐;
7.你生命旅途的内在目的;内在目的与你去的地方或你正在做的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与你如何做事有密切的关系;它与你的未来没有关系,但是与你此刻意识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8。过去无法在你的临在里生存;
第五章、临在状态
1.做一个小实验,闭上眼睛对自己说:我想看看我的下一个想法是什么?然后集中注意力等待下一个想法的出现;
2.美好源自于你临在的定静之中;在思维开始活跃的那一刻,你所拥有的一切就只是对思维的记忆而已;无论你身处何地,沉默是进入当下时刻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