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静下来慢吞吞地吃过一次饭了?有多久没出去溜溜弯散散步?有多久没好好做运动了?进入社会,走进职场,你是不是经常抱怨老是加班,时间总是不够用?“没有时间”似乎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
知乎大神采铜在他的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说: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机器运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同时,人的消费欲望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
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如果我们不会管理时间,不会调节生活的节奏,就只能每天被工作推着走,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我们的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就像一个人说话的语速语调,如果从头至尾都很快,会让人听得喘不过气来,跟不上节奏,云里雾里;但如果语速一直慢慢悠悠,又会勾得人的心痒痒,听得不耐烦,咬牙切齿。所以有语言魅力的人说话都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日常生活的节奏也应如此。
现代人常把工作和生活混淆,但好的时间管理应向“平衡时间观”看齐,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工作应该是高效的,注意力应高度集中,时间应充分利用,不能浪费。而生活应是放松的,闲暇惬意的,是“过日子”而不是“赶日子”。
朱光潜先生曾说: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应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掌握好生活的节奏,过好日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才能停止每天马不停蹄的机器般的生活。
那么尽可能求快和尽可能求慢的事情有哪些呢?
比如工作中遇到难题,就应该尽快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一拖再拖;再比如上网购物,或者一些工作上的任务,应该尽可能快地做完。而尽可能求慢的事情,比如陪伴家人聊天、旅行,比如运动,比如为自己做一个详细的五年规划。
采铜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时间的“深”与“浅”,也就是时间的利用质量问题,这也关乎为什么你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每天刷刷朋友圈,刷刷微博,或者看两局电视剧,时间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你觉得都还没放松够,时间却不够用了。采铜在书里说: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在“心流”的状态中,人心无旁骛,忘却自我,忘记时间流逝,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当然,人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心流”的状态,也需要像看电视之类的简单的放松,这就是时间“深”与“浅”的节奏的把握。
总是感觉很忙,时间不够用,还有一个原因是受互联网中的“信息噪音”的影响。现在互联网发达,网络上各种信息天花乱坠,人们越来越习惯碎片化阅读,而这种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就构成了“信息噪音”。
但只要我们学会分辨“信息噪音”并把它过滤掉,就会节省出很多富余时间。而辨认“信息噪音”的方法,就是看此信息的时间尺度,若它只能给你带来短时间的兴奋,那就属于信息噪音,若它能让你长时间受益,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如果你想摆脱“总是很忙”的魔咒,那就必须克服拖延症,也就是需要锻炼即刻行动的能力。不要去想任务有多难,不要受任何诱惑的影响,你心里想的只能是“这个任务我该怎么去做?”然后开始行动!
如果你不仅想摆脱“总是很忙”的魔咒,而且还想要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情,不随波逐流,不沿着普通人的轨迹走,那么你需要为自己做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五年思考,定出目标,列出详细步骤,然后努力并且坚持,完成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很多人都喜欢做付出就马上有回报的事情,很少人会为了一个目标坚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往往矢志不渝坚持下来的人终会有所大成,正因为如此,才有去做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