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移动网络技术可以说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它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协有不少弊端。近二十年来,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给21世纪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新媒体的“崛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细细数来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禁锢,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职业;其次,它很好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快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铺天盖地地出现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各种APP的“闪亮登场”给人以应接不暇、赞叹不已之感。在我看来,新媒体如今像是一张大网,将人类的生活牢牢网住,并还在无限延伸与发展中。
相比较新媒体而言,纸媒体的出现早得多。以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为依托的纸媒体陪伴人们走过不短的岁月,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就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书籍对人们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在数字媒体没有出现的若干年前,喜好读书的文人墨客更多的是捧起带有墨香气的书籍,在暖阳的照射下品一杯香茗。那种惬意感,难以言说。
人说:竞争无处不在。当“新媒”碰上“纸媒”,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手机在短短数十年之内迅速蔓延,如今几乎已经达到人手一部。具有强大功能的智能手机让许多人“爱不释手”。常常听人这样说:一会儿不看看手机就难受的要命,如果有时上班忘带手机,真的会有一种犯了毒瘾的感觉,一天都是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的。现代社会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是饭桌上、街道上众多“低头族”神采飞扬,神情多样的场景。人们在手机中可以发现更大的世界,方便又有趣。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能充分填补人们碎片化的时间,给人们带来高效有趣的体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电子阅读、各类APP、微信公众号等海量内容,似乎给人们一种“手机在手,世界拥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纸媒体的发展自然遭遇不小的阻力。快节奏的生活让人越来越缺少时间甚至是耐心来阅读一本纸质书籍。相信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在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是57本书;而在中国,人均仅为1本多一点,甚至有人一年都读不上一本书。简单的结果足以说明我们对书籍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也从侧面反映了纸媒体现下发展的“举步维艰”。在新媒体形式遍地开花的今日,一家纸质媒体停刊或转型已经不再是新闻了。
互联网颠覆了纸媒的传播介质。在遭遇互联网新媒体冲击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为了自身的长足发展,曾经进行过多次的新媒体转型尝试。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也容易使传统媒体迷失自我。没有抓住关键点的传统媒体每次盲目的尝试往往都赚够了眼球,却没能在收益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有人说:那群看纸质版本的人已经老去,互联网一代已经崛起。在我看来,纸媒体的衰落不是没有一定原因。抛开新媒的冲击不谈,它自身的故步自封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经过简单调查即可发现,部分报纸的质量每况愈下,内容单调,版面形式单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报社的经济效益,每年只增不减的订报费用让读者心生不值,这势必会造成报刊业的衰落。
反观新媒体,只要打开手机,各类新闻应有尽有,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久而久之,会越来越得到读者的青睐。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固然有新奇新鲜、内容丰富的独特优势,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过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负担,假劣新闻不断充斥人们的眼球,扰乱人们的思维,甚至会造成个人价值的退化和道德感的丧失。有评论者始终认为新媒体属于快消产品,靠的是热点和潮流来抓人眼球,但这些流行的快过时的也快,没有沉淀,自身的成长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传统媒体拥有“内容为王”的优势,因为其具有正规和高素质的采编队伍,不但能够深度报道,更具备新媒体不可比拟的公信力。
其实新媒的出现并不是代表纸媒就要走向衰落。在我看来,传统媒体应该针对当今媒体形势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积极布局,提高质量,拓展影响力,为转型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走出一条传统媒体转型的和谐发展之路。而新媒体则应该重视内容,怀着一种敬畏的态度,从用户的个人需求出发,提高所发布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两种优势点不同的媒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将“相争”转化为“相补”,相信两者都会是最后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