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三折其肱
【拼音】
sān zhé qí gōng
【释义】
肱:手臂。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二子将伐公,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尽克也。”
解释:这两个人准备进攻晋定公。齐国的高强说:“久病成良医。唯有攻打国君是不行的。百姓是不赞成的。我正是因为攻打国君才待在这里了啊。三家不和睦,可以全部战胜他们。
【近义词】
三折肱为良医
【反义词】
无
【造句举例】
这个小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非常棘手,但是对他而言,却是非常简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之前都是经历过哪些,那是真正的三折其肱,在经历过非常痛苦的经历后才锻炼出他精湛的技术水平。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在晋文公时期,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六卿制度后来也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晋的主要原因。
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卿族势力不断增大,甚至威胁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下宫之难灭赵氏,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
到了晋定公时期,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赵鞅欲将卫贡500户良民从邯郸迁到晋阳,邯郸大夫赵午不同意,赵鞅想杀死赵午,赵午和中行寅、范吉射攻打赵鞅,赵鞅败逃晋阳防守,晋定公包围了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去射、中行寅有仇,就调军队去攻打他们,范吉射、中行寅反叛,晋军转过头平叛并获胜,范吉射、中行寅逃到朝歌据城自保。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道歉,晋君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的地位。
当时范氏和中行氏反叛时,很多人认为晋定公又要失败,有人认为范氏起兵属于反叛行为,民众不会支持的,再说晋定公已经屡战屡败,只要好好总结经验,就像三折肱为良医一样,不会失败的。
于是后人用三折其肱来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造句举例】
这个小问题,在别人看来是非常棘手,但是对他而言,却是非常简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之前都是经历过哪些,那是真正的三折其肱,在经历过非常痛苦的经历后才锻炼出他精湛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