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总共也就去了三次吧。第一次是四五月份并且路过,倒也没太大感想。直到去年去出差才有了更深的认识。两次都是七八月份,在全国高温的情况下,这里相当凉快。甚至今年因为一直下雨,需要穿着外套,幸好同事借了衣服给我穿。可以说无愧于“春城”的称号了。因此,“夏有昆明避暑,冬有海南保暖”成了我的梦想,如果能不上班,这样真的很美了。即使没有海南,有版纳也行啊,云南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差异这么明显,真的要好好欣赏。 这次是出差了两周,两个周末分别去了民族村和世博园。
八月五号是到达的第一个周末,当时想着呆一周半的样子,选个地方去逛逛就行,去年呆了好几个月的没去民族村一直想去。但我磨叽啊,直到周日才决定出去逛。只能世博园和民族村选一个,世博园倒是离我近,一千米多点,可是看了美团评论觉得还是民族村更胜一筹。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由于网上只能提前一天买票,所以我只好到现场去买了。
大概十一点的样子,从煤机新村坐上a1路公交出发了。这刚好是从昆明的东北到西南,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可以大略看下整个城市的风光。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经过老城区的时候都觉得楼房不是特别高,偶尔有施工路段,但是也不堵车,环境也挺好的。经过大概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达终点站。顺便说下,这是辆双层巴士,在昆明还挺多的。结果发现到终点站的时候还是一车的人,而且临近停车场特别堵。除了暑假外地游客,估计火把节也多了很多本地人吧。
下车后进去的是游客中心,也就是昆明故城的缩略版。旁边是西北门写着云南民族村。游客中心基本是些卖烧烤和云南各族吃食的商铺,但是这些都是仿古城的样子建的,如果没机会去大理或者丽江的话,在这里体验下也很不错,都是很相似的,地砖也是一大块的那种石板。有指示牌标明门票售卖处,其实只要沿着故城一直往前走就能到。才走了一半就忽然下雨了,大家都躲在屋檐下避雨,我顺便买了个竹筒饭当午餐,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打着伞在青石板上边吃饭边穿行,总算到了售票处。还真巧,居然赶上了火把节!从2号到6号都有活动,而五号居然就是正节!虽然我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不是很感兴趣,到底能遇上也是很激动的。成人门票是90元,如果加上晚上的表演以及剧场之类的套票是190元。买完票发现右边是故城博物馆,免费的,里面展示了部分民族服装,都很好看,而且周边商店卖的民族服也很好看。
走完昆明故城就到检票口了。里面总共有26个民族的建筑展示,刚进去右边是阿昌族。由于没有看到其他民族,直接就跟着人流去看阿昌族寨了。其实对于我来说这些屋子都差不多,至于什么井栏式,吊脚式我也不细究。在每个族寨旁基本都有些本族的族神之类的简介。旁边是德昂族,那里有一堆人在打糍粑,挺佩服那个负责翻转的汉子,不过也可能是配合默契吧,反正我是怕砸到手。右边的汉子打好米就交给左边的姑娘们做成一片片的圆饼,这些好像都是到了前方的大屋子给大家品尝了,虽然我啥也没吃。
沿途一直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大舞台中间。场地还是很大的,当时有不少表演节目,也不知是火把节才有还是平时都有,场地周围又是烧烤和小吃。再往旁边走到了摩梭人家,这里的湖特别美,沿着湖走一圈都神清气爽。连着旁边是纳西族寨,里面有展示纳西族的文字,和甲骨文似的,明显的象形文字。旁边是白族展区,缩小版的崇圣寺三塔矗立在湖中央,加上旁边绿树的衬托,很有超凡脱俗的韵味,当然,拍照的人是一大把。
再到壮族区的时候又开始下雨。中间是一个大石鼓,远看倒更像是日晷了。连通纳西和壮族间的那座桥倒是很有江南园林的感觉,旁边壮族大屋,一楼是卖商品的地方,东西很有特色,颜色也和传统的少数民族那种大红大绿不一样,居然出现了粉色。本来按路线接下来是蒙古族的,无奈一直找不到路,只好随便走。到人迹稍微稀少点的地方,傣寨映入眼帘。那座金顶的建筑实在扎眼,想不注意都难。此时已是下午两三点了,加上下雨,还是有些冷的。里面除了南亚风情的建筑,还有船,有钟,好多人穿公主服装拍照,在此之前看到人穿愣是想不起来是哪个民族的,结果到了这一大片的小孩子都穿,看起来像是儿童团在表演一样。傣族旁边是水族和布依族,也有一个很大的湖。这时,下起了中雨,同时太阳也出来了,一道彩虹横贯整个湖面,周边的人纷纷举起来手机和相机,我自然也是不能拍了的。
接着走了其他几个寨子,基诺族,佤族,哈尼族等,这些都是在一起的,进去后感觉有点恐怖的气氛,因为他们的祭司广场都是以红色黑色为主装饰的,加上图案的怪异总有点蛮夷的感觉。并且不少民族都是把牛头摆在道路两旁,估计这种动物比较常见又强壮吧。哈尼族的梯田景观造得不错,不过我还是没分辨出这些水稻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接着走了瑶族回族满族这些建筑倒没有特别的地方,可能比较常见?
最后手机也没电关机了,看看时间也不早了。由于只有一个人,回去也要一个多小时,并不打算参加晚上的火把节活动。沿途返回的时候,看了看地图还有几个没去的民族村在门口附近,就一路搜寻过去。路过舞台的时候,主持人已经上场了。旁边有很多卖火把的地方,看起来像是竹子编织的一个火炬里面装了写燃料。旁边的烧烤烟雾更大了,好多人举着火把吃着烤串就等点燃。相信晚上会是一场隆重的火把盛宴。
可能太晚了,终于找到景颇族的时候里面几乎没人,门口倒是有些人在彩排,小孩子和一些男子光着身子画着油彩排练舞蹈,我都替他们觉得冷。景颇族寨里几乎没人,到藏族区逛了下,有个小孩把转经筒转反了,工作人员路过赶紧去纠正。再出来的时候就看到有一队队的安保人员已经在集合了,想来这样的大型场合都要派不少警力支援。
出了景区大概六七点的样子吧,坐上a1路公交返回。坑爹的是,终点站居然是世博园!也就是说它不到我来时的站点。幸好我还是认路的,只是大晚上的走这么远路真的是闹心,因为天冷我走快居然也不觉得暖和,唉。结果到一家店里吃面才发现都九点了。总之,整体风景很漂亮,尤其是有水的地方特别美。
8月11日去了世博园(天气比较阴暗,拍的照片不是很亮)。这是我料想不到的,本来想订一点多的机票,结果给调到了三点,加上之前看美团评论说只要一两个小时就走完了,所以周五就预订了门票。我这个人拖延症厉害,又懒,八点半起床,吃完早餐还要打扮得美美的才出门。走的时候已经9点36分了,到世博园门口9点55分。想着十二点赶飞机的话还有两个小时。从游客中心兑换了门票入园。花园大道中间就种了些醉蝶花和千日红,加上旁边的一些凌乱的建筑,的确不怎么好看。看美团里评论的图片都是这么些场景,估计这些人也就是在门口转了一圈。
右边是中国馆,没有开馆,下方倒成了个餐厅。这我倒不介意,因为我对这些展馆类的东西也不是很在意。一直往前走到了大温室。里面展示了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物,热带基本是荫生绿植,枝叶茂盛遮挡住了光线,我瞄了下就走了。温带花卉倒是很漂亮,各式各样的花搭配得很好,高山寒带区有针叶植物,还有野牡丹之类的花,也是很特别。我以为这就到头了,也深以为这八十二的门票花得不值,直到出来再跟着指示牌走才发现别有洞天,人家订这么个票价也是合理的,毕竟人工景观,维护费都要不少。
出了温室继续往前到了名卉艺石园。旁边有个小岔口看到了海南景观,后来出园的时候才知道虽然中国馆没开,但是后面有各个省的缩略景观。石园基本是各种形状的石头,和植物一起搭配着成了假山园林。这个地方几乎没人,在彩凤双飞翼石旁的灌木间居然有蜘蛛网,可见人迹罕至。沿路人工景观也很美,还有个世博石。然后是树木园,对于杂乱的绿植我是不会去研究的,直接略过。
一直到了名花名卉园,里面的花还是常见的那几种,不过布置得很好看。此时已经快十二点了,我打算往回走,刚好来的时候沿着花园大道的左边走的,回的时候自然往右边的岔路口。沿途发现还有摩崖区,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只有一个人在那里,赶路要紧拍了个照就走了。继续往前结果却到了茶园,可以看到对面的岩石上写着“99世博”的字样,坚信没走错方向的我继续往前,竟然到了俄罗斯展馆!不少游客在这边拍照,还有一对拍婚纱照的。
俄罗斯展馆真的很大,对面的英国馆就简直破败不堪了。继续走着居然到了多瑙河漂流!我来的时候是看了地图的,多瑙河漂流是收费项目,标注很大,看到它是在最里面的,这下我慌了,要出去那还要一二十分钟呢。在原地转了两圈取出进门时拿的地图还是分不清到底该往哪走,幸好看到友谊路指示牌,这刚进门的时候还是有点印象的,只能靠运气试试了。结果沿途就看到东南亚各国的展馆,也是像海南一样,有本国最鲜明的建筑在里头。右边则有巴基斯坦等中亚南亚国家。反正我只顾着赶到门口,匆匆拍了几张照就走了。到友谊路的尽头果然有指示牌指示花园大道,这下放心了。岔向右边还有盆栽园和瓜果,草药园,只是路过盆栽园,其他都没去。盆栽园有好多人在卖盆栽,基本是绿植,修得很好看,若不是长途回家,价格合适的话我都想买个。
过了盆栽园就是世博湖,刚进的时候有看到,想着回的时候再看,岸边的植被也很好看,有柳树,中间一座桥上布置得像转盘一样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家餐馆,做的鱼貌似是直接从湖里捞出来的,也有一两个人在钓鱼。
最后出园的时候已经快十二点半了,所以那些说一两个小时逛完的估计就是在门口走了一圈吧。依我看,不坐电瓶车也不怎么拍照的话,逛完整个园子至少要三四个小时,所以,如果还要去金殿的最好还是坐个电瓶车吧,而且金殿要爬山,这边走路仔细看了的话,那边估计都爬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