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工作岗位这几年,我深感自身能力之不足,迫切想通过培训学习,通过阅读提升自己。所以,每天我都让自己读点书,企求从书中获取灵感,沉淀智慧。
今年暑假,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一本书——《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我被这朴素的书名所吸引。再看看作者——韩素静。这个熟悉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去年网络培训的画面。当时韩素静老师站在讲台上细致入微地为我们一线教师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培训。培训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当时要以韩老师为榜样的情愫还萦绕心间。所以,我立刻下单订购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翻阅。在底封上,余映潮老师这样评价这本书:“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就是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 。”武凤霞这样评价:“本书从课例出发,对具有不同走向的课例进行详尽剖析,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精彩与遗憾。深刻的剖析比能让教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教师课堂的转型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这更加激发了我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这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课堂要落在实处。第二辑,课堂上的遗憾。第三辑,捍卫课堂常识。第四辑,我这样教语文。在每一辑中,韩老师都从不同的课例出发,出示教学片段,然后进行教学片段赏析。在详尽的剖析中给人以启迪。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己的问题都在书中一一呈现。有一段时间,我在教学设计时,一味追求设计的新颖和活动的多样化,所以课堂上很多环节都是蜻蜓点水般掠过。课堂好像只是走了一个过场,把所有的环节逐一呈现了一番。有时候为了让课堂显得有活动感,还要进行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课堂教学环节看似完整,实则效用不大。我绞尽脑汁地想以活动设计让课堂更具特点,却忽略了课堂的细节和实效性。有时候提出问题后,会害怕课堂的鸦雀无声,害怕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好像只有学生们动起来才能证明他们在思考,在学习。
韩老师在书中说到朗读时提到,常规课堂上我们注重的都是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 ,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心。 其实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阅读,静静的沉思,让他们静下来,去勾画,去圈点,去批注。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触摸到通往知识殿堂的路。当学生默默在文字中潜泳的时候,尽管他们表面进入“静若处子” ,思维却“动如脱兔”。宁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思考的潜流,灵光的闪现。所以课堂当静则静,静下来想一想,让思维抵达更深处,静下来写一写,把思考的痕迹留下。
在捍卫课堂常识中,韩老师提到,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 。语文教师必须精读语文教材,读出课文的味道。可以说 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一定没有精读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看到这里,我开始自责自己的懒惰。自己在备课时,总是一手教参,一手教材,有时候还要再拿几本参考书。看到重点内容,就赶紧把它批注在书上,以便课上教给学生。就这样,我成了“搬运工”。把教学内容从教参或教辅上搬到了幻灯片上,搬运到课堂上,很少有没有自己的品读和思考。所以课堂上总是觉得不太顺畅。
书中,韩老师为我解答了疑惑。书中写道: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功夫,要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要真正弄懂课本的精髓所在,千万不能只借助现成的资料,进行教学参考书的迁移。自己的钻研所得,才有真切的体会,站在讲台上心里才踏实,讨论问题、剖析事理才可以左右逢源。如果用的都是别人现成的结论,貌似快速,但因未经自己的认真推敲,未经自己的深思熟虑,教起来容易缺这少那,容易浮游无根,磕磕碰碰。所以,要想上好课,研读教材是第一步。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为韩老师的睿智所折服。这本书正如韩老师的名字一样,朴素,沉静。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要读好教材,不断积淀,丰厚底蕴。语文课要返璞归真,从细入手,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