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偶遇“鸡鸣”,不单单是偶遇,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情思,还有对过往的一种怀念。让人不由得想起儿时的生活,犹如在昨日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历历在目。
借着昨日的话题,我再继续写点东西,以发心中的所想所思。爱写作的人就是这样,很是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将其美好的一面记录下来,存档,留念,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更迭,反而更加的怀念以前的生活,还有以前的人和事。这次的偶遇“鸡鸣”,深深地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
记得在我小时候,一个村子里面没有几家是有钟表的,钟表对农村人来说也是很奢侈的一种生活用品,平时的作息时间怎么来安排呢?更多的就是凭借“鸡鸣”了,俗话说“鸡鸣三声天下白”。
那个时候几乎家家都会养一只大公鸡,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公鸡给我们报时。就算是达不到家家都养大公鸡,起码一个片区里面的几户人家里就有一家是肯定要养的。
我家是比较幸运的,虽然没有钟表,但是我母亲有一块石英石手表,是父亲在外做生意的时候给母亲买的,好像是花了好几百块钱呢?那个时候的几百块钱就是我们半年的生活费啊!同时,石英石手表不像现在的电子手表那样方便,随时都可以看时间的。它最大的缺陷就是每天都要去上发条,要是哪一天忘记了上发条就麻烦大了,时间就不准了,很是耽误事情的。
要是哪一天真的忘记了上发条,母亲都会带着我和弟弟去镇上的邮局里面对下时间。他们那里的时间肯定是准的,必须准。因为那时只有镇上的机关单位(邮局,银行,供销社,税务所,派出所,乡镇卫生院,乡镇企业,公社——就是现在的镇政府或者乡政府,街道办)里面才会有钟表,还都是挂在办公大厅里面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为了农村人方便的。
老百姓只要有啥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这些地方,那时的政府工作人员对老百姓可是好了,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把你所要办理的事情都会给办的妥妥的。哪怕办理不了,也会告诉你怎么去处理?一句话,老百姓相信政府,政府更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
那时候不知道是约定俗成,还是人们朴实无华。记得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孩子们上学了,尤其是早上上学的时候,对于没有钟表的家庭,大人很是头疼,叫孩子起床早了就会特别的早,叫孩子起床迟了,肯定到学校是让老师罚站的。
那么,有钟表家的孩子就会提前起来,起码是提前半个小时起来,拿一块冷馒头就出门了,然后就会挨家挨户的敲门大喊,谁谁谁,起床上学了。谁谁谁,起床上学了。最后大家就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呼啦啦的去学校了,很是欢喜。只要是上学的日子,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我那会儿在我们那个片区的几户人家里就充当这样的角色,感觉每天如此也挺自豪的,起码是为当年的小伙伴们服务,母亲也是很支持我这样做。
要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家庭就只能听“鸡鸣”声了,晚上家里大人千万不能睡得太死,睡得太死就听不到了。不管怎样,总会有大人会睡得很死很沉的,耽误孩子上学。
我们那会儿上学都挺早的,六点半左右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必须到学校进行晨读,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早读。不像现在的孩子,八点了还没有到学校呢。
三声“鸡鸣”过后基本上就是黎明五点半左右的样子,这会起床收拾,再在家里吃点东西,到学校的时间也是刚刚好。
有一年,大伯家我大堂姐出嫁,当时是周末,家里人都挺忙的,于是我和我三姐去通知我们家的亲戚的,最后一家是我们姑家,在另外的一个小镇上。那时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利,我和三姐是走路去的。由于我们两人都是小孩,走的又不是很快,最后走了整整快三个小时的路才到了姑家,其中翻了两座沟梁,趟了一条河,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姑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还要养四个孩子,也是没有钟表的家庭,第二天我们也是根据“鸡鸣”声来确定时间的。
这都是三十几年前的事情,很是怀念过去的岁月。那时的我们很苦很累,但是我们却很快乐,很欢喜,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梦有爱有远方。
有希望就有明天!
“鸡鸣”三声天下白,是黎明前的呼唤,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