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从17:20-22:00接近五个小时的时间参加了教育部课程中心第五批校本课程的开题答辩会。共3个实验区15个学校参与答辩汇报,山东二七一实验区作为则最后一个实验区出场,最后进行答辩。集团共有4所学校参加,全体参与48人,整个汇报期间没有人缺席离开,也给专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专家开题反馈这样的一个活动,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开展一项课题需要明确哪些核心内容: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难点及创新点、课题研究思路及预期成果展示等。而专家几乎都对每个点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点评和强调,如果真正认真听的话,不亚于一场正式的课题培训报告学习。
参与彼此答辩的专家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吕立杰老师,曲阜师范大学的张雨强老师,还有一个华南师大的年轻教授曾文婕,整个专家组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对于整个汇报反馈而言,没有答辩一说,主要时间还是集中在认真听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开题结束之后,我的整体感受就是一定要确保课题研究的严谨规范性。
第一,表述逻辑的严谨性。校本课程目标的表述要经得起推敲,各学段年级的课程目标,内容,要具体细致,要可见化,可视化。要真正从实践者也就是一线老师教学落地的角度充分考虑,用简约直接的方式去表现。如环形柱状图,课程体系图等。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分学段课程目标不是整体课程目标的随意割裂,而是整体性目标的逻辑递进式表述,每一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不是单独的几个点,而是整体的一个面,而各学段年级之间的区别则体现在水平程度的深浅,充分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二,课题不是想法而是做法。除非你是要做理论性研究,行动实践研究不需要过度高大上的理论框架构建,重点是是理论指导下的各要素齐备前提下的具体落实和细化布局。比如校本课程行动研究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各大要素必须要充分结合学校实践进行细化落地性设计和安排。预期成果的项目要分门别类地设计并确定好项目负责人及落实进度时间,真正让课题行动起来而不是仅仅是纸上谈兵。
第三,顶层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校本化实施。尤其是集团层面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顶层设计,在文本内容的选择,落实方式的灵活性上要给予学校一定的研发落地空间。一定不能控制约束的太“死”,要充分调研本校学生的课程需求针对性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实践,各地学校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和学校的课程实施条件进行多样化落实,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在课题开题疑难解答中,张雨强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洋葱型”的课题研究思路,那就是问题中心模式:将问题放在中间第一层,学科融合落实放在第二层,而且我们的家校共育模式及社区资源利用则放置在最外层,形成圆环环式。(家校社会综合联动,整合统一放到问题中心)。这样的一种思路则可以统筹结构化各级资源,凸显问题解决。
曾文婕老师则一直再强调要从学生的解读进行课程评价,以此衡量判断学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的收获和提升。因而我们无论在过程还时结果层次上对课程效果的判断都要立足学生成长需要。课程评价方案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操作实践性学习任务要可评价可量化,对于终结性评价则是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目前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整体占6个学分,实践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寒暑假、州牧的结合,每一门劳动教育课程除了具有完整的文本、课程实施方案之外,还要具备细化详细的与综合素质评价相链接的细化的评价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和孩子才能真正重视劳动教育课程,虽任重而道远,但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