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间白鹿
图/花瓣网
从宇宙整体,大、中、小到个体;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中,感知“以太气体”的存在与变化。
站在《道德经》《黄帝内经》 中医、文字、耕作、衣食住行的角度观察
一、从《道德经》的整体看
《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其所言的“物”,可理解成最初 最整体 最原始的“以太气体”。
此“气”在天地万物(宇宙万物)出现前就形成,它包裹 融合 渗透整个宇宙空间任意细微之处。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个“物”不就是道么?怎么又成以太气体了。
其实《道德经》中老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对这个“物”感到很神奇,为了表达描述它的特性,将就安个名字曰:道。
相关纪录片讲述:函谷关时老子对写“物”也是迟疑再三,以免后人错解。
因为这个世间的言语是无法将高维度的“物”描述清楚的,于是下笔开篇第一章先讲明: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意在:透过这滴水来看大海,这滴水并非大海的全部。通过语言来感知“道”,而语言不是“道”的全部或“道”的本体
二、从《黄帝内经》对“五运六气”看
中医称:五气具足则成人形。
何为“五气”,其实就是以太气体在宇宙空间的一个“小局部”呈现,即五行星(木 火 土 金 水)的能量场。
因其阴阳转换中运行特性分为六气: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
即《黄帝内经》所述六十甲子中“五运六气”对地球四季气象变化与万物生长的影响。
虽如此多的命名,所描述的仍然是文首的“物”。而“物”所呈现在人相关的这部分命名“以太气体”。
三、从“沉重”一词感知以太气体
沉重 一词中,“沉“与”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或状态
在抱起孩子时,有的孩子手感重,且是一种扎实或者结实的重,这类孩子肢体协调性好。
有个别孩子他却是沉,甚至比前者要费劲些,但这与重无关,整体感觉是向下坠的那种沉。或是日常的行动中,显现出沉而不稳的感觉。(包括成人群体)
为什么“沉”呢?汉字有一个词给出了答案叫:消沉!(消则沉)因为“消”所以“沉”。 “消”——消极、消退、消耗。
也就是此孩子的生命能量场,在知性的东西、情绪、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等因素中极度的消耗,呈现出生命能量场向下坠的状态。
比如,抬着喝得烂醉的人时,要比平常抬他时会重很多也是此道理。体内微弱的气息,未能有力向上支撑物质身体。
四、从耕种中感知以太气体
01.
当要种植天然收获的种子时,种子通过与“主人”手心的接触,就储存了“主人”身体及至心理状况的信息。
而且能在未来的生长过程中,能食用的部分生发出的能量场正好可以弥补或者说是完善“主人”身体信息缺失的那部分。
02.
再如耕地。当人在日积月累地“照料”一块土地,人与土地形成生命能量场一呼一吸的流动关系。
土地生长出的蔬菜植物以相应的“场”,“反哺”回给主人,于是有了一种吃起来亲切的感受。
五、从“衣食住行”中感知以太气体
01. 衣
中国民间年迈老人流传着一句晚年惜福的传统。惜福不是从节约的层面看,而是道与中医角度,从阳气的消耗的层面看。(以太气体的消耗)
老人家不太穿新买衣服,觉得不自在或不舒服,不是纯不纯棉的问题。
而是原有的衣服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穿一下来,在阳气盛的时候,衣物得到阳气的滋养,而当身体虚弱或年迈阳气衰退时“反哺”回来。
老人穿上自己原有的旧衣服,内在会升起舒适与亲戚感。(自缝衣服除外,因为自缝衣服注入爱与以太气体的传递)
所以,包括中医的角度一般不建议年迈的老人换新床或换房间住,原因就在于阳气的消耗上。
02. 食
以馒头为例,机械(哪怕是智能高精准 配方)制作出的馒头,不见得有人充满爱心地手工制作好吃。
原因在于人工制作时传递着以太气体的能量信息。 吃的人能通过味觉感观感受到一些超越食物以外的信息。
如同收到的不是食物而是对方写来的“一封信”。也正如此,每个人都念念不忘妈妈饭菜味道的原因。
03. 住
物质身体如同一个“房子”,“房子”阳气不足时,就会因亏空而虚。中医讲:空而虚 虚生寒 寒生湿 湿化瘀热 瘀生堵 机体失衡。
同样对于我们居住的房屋来说也是如此,最明显比如我们去外地一两个月,家里无人居住。回来时,开门那一刹那会有种偏霉 偏微 潮偏 阴凉的感觉。
也就是房子需要阳气的滋养。 如同上面中医讲述的理论一样,阳气(人)外去时间长后而生空而虚、虚生寒 寒生潮湿等。
所以过去的瓦房最明显,没人住后很快阴凉潮湿(屋梁木头易生潮 霉化 腐烂 地面墙体潮湿长䓍)接着一阵风一场雨就倒塌了。
扩展开:
1、一般老房子存储着几代人的能量场滋养,一些家族经常打点,主要是讲究聚人气。(有香炉的老房子 或祠堂)
2、房子越大其实消耗人的阳气越大
3、现在人常提到的“断舍离”。 其实属于所谓“我”占有的东西越多,消耗那个“我”的能量也越大。
04. 行
关于“行”之前有个体验,只是现在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借用“空间”的感受来谈,
比如居住不同地区的人,同一时间段,用同一种方式(或仪式)进行祈祷,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能量场;
或者是同一时间段,在练功、或是打坐、或是站桩等,同样会产生一种同频共振的能量场。
(以上讲人的部分;以下观察到物的方面)
1、书法,不仅传递出书写人技能、理论、章法等“术”方面的可视察的内容。更潜藏着一些生命信息——生命能量体。
里面包含着书写人的成长历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部分是不易被临模仿写出来的。
如同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们的碑帖,其神韵与内在生命力依然可以“穿越”千年,和当下读懂它的人产生能量共振。
2、自古正宗的紫砂壶,用法有讲究,新壶都有开壶 养壶(是一种新壶使用的仪式)之说。
使用时间久了会“认人”,当非主人用它时,有十壶有九壶自然破碎之说——这说法源于资深茶道圈子中的共识。
类似于玉器,矿物质得到生命体的传递与滋养会变得温润,或者说形成一个整体的关系。
3、人状态好时我们称“气色”好,一个场所的状况好时我们称这个地方“气场”好。 气是以太体的基本呈现。
上学期为了收集感观道材料,我与园长来到公路边上一大片荔枝林,林内地上有厚厚一层人家砍下的枝叶,大小正合用。
可是我们进了到林子寻视一遍后隐隐感到有种不妥的氛围(虽旁边就是民宅区但此林却有一种抛弃、冷落、衰败的场能),觉得材料虽好但用在园里欠妥。
我们转往田间的方向走去,在一座曾经饲养牲畜但现却已部分倒塌的平房旁,有一片龙眼树林。
同样是荒芜凌乱、地上枯枝残叶。但林内却暗藏着一种不被人为打扰的生机气息。我们就捡这里的材料回园里做感观道。
其实“以太气体”本身就充满着整个时空,万物浑然一体。只是我们将它呈现在人体的那部分称为“以太气体”,它分分秒秒在变化。
部分人在学习《人智学》时,会“卡”在名词或名词解释上。
然后追根问底,查阅相关联的资料,辛苦了一番,结果呢,知识是搞清楚了,但太过于细化的汉字却容易把自己给框住了。
产生了修学上所讲的“经障” “文字障”,跳不出来就觉察不到文字背后所传递的那个真实东西。
若要突破这点,我个人的做法是:
01. 有意识。
意识到文字仅仅是个“工具”,利用它来帮助记载与交流,名词 并非物质本身,而应穿越文字感受其背后的东西。
因为“多维度的物体”无法用“这世间有限的语言”来描述,只会把大的东西给描小了 或是会越描越“黑”。
02. 用“感受心”来阅读。
因为理解的方式入脑,大量信息 数据的收集 分析 比对很耗脑力与气血;再者容易带来 过去的经验 情绪 评判等思维参入干扰。
而用“感受心”阅读,则直入“心魂”。“心魂”乃智慧之眼,直通本源。然“感受心”不易生起,需要看读书时的环境和状态,心神回到空灵的专注,以及对“道”的恭敬和自我的谦卑。
但是有了“感受心”之后,“心魂”也不易触及,于是才有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传统文化称其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旦触及,一通百通!
作者:林间白鹿
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