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做事功利性比较强的人。比如读书或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是为了解决心中的问题。
那作为本身对写作并无兴趣的人,却跑来听写作课,原因为何?因为沪生老师这样讲过:
说话和写作是一样的。写作入门,也是说话入门
从小以来我都不擅长开口讲话。按我妈的话说,就像块木头一样。一方面害羞不敢说,另一方面也不想说,我更喜欢想,天马行空的想象,不会碍着别人,自己也乐在其中。可越是不说,就越不会说。而工作中需要沟通,生活中需要交流,表达是我最大的短板。
所以我抱着学说话的目的参加了写作课。本来担心会收获不大,但是答疑进行到一半我安心了,因为我发现确实是这样,写作入门,也是说话入门。几乎所有针对写作的答疑,套用到说话上也都是适用的。
1.对生活保持足够的敏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
没有输入,哪里来的输出。写作如此,说话何尝不是?假如脑袋中空空如也,写不出来,自然也讲不出来。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掘生活中的故事,其实自己周围的同学同事,经历各异,没有奇闻也有轶事,有意识的去了解记录,都是非常好的素材。我曾经一段时间会记录整理周围发生的笑话,现在回头看依然很有趣,而且因为身处其中,还可以联想到很多相关的剧情。这些笑料作为写作的素材可能还不够,但作为讲话的段子却是很合适,可以用来调节气氛。作为聊天的话题也未尝不可,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话题。
2.多读书,多看电影,去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读书,电影,旅行,这些事情也都是在输入,脑袋中有了东西,才有的写,也才有的说。
去年是我读书最多的一年,同时也是我旅行最多的一年。倒不是我去年在过间隔年,而是之前实在读得太少,也出门太少。所以我之前不会聊天原因之一,很简单,就是没东西可聊啊,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同时还不会做饭。而经过去年的输入,脑中总算多了一些材料,可以尝试学习做饭了。
3.充沛的细节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可以使情感更真实
讲故事很明显也是如此。一个故事如果只讲了大概情节,而没有细节剧情,无论什么故事都会无趣,定然也无法触动别人。细节可以让故事栩栩如生,让情感包含其中。
我自己就是标准的反面教材。我非常不善于讲故事,很多生活中很有趣的轶事,从我口中讲出就索然无味。现在反思来看,发现自己丢失了太多细节,讲的故事仿佛只是一段剧情简介,交代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结束了。
4.一篇文章只说一件事,和中心无关就删掉
我觉得说话也是这样,一段话就只讲一件事,和中心无关就不说。能将一件事说清楚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无关紧要的就应该放弃,别舍不得。
这点我深有感触,还是讲故事的例子,我经常讲着讲着想到另一件事儿就跑偏了,即使后来再拐回来,原来的故事别人也忘了大半了。重头讲吧,实在是烦人。接着讲吧,听众也没有了兴趣。最近的团队分享也是,我在讲的过程中遇到一个与原本主题无关的小知识点也要说半天,光是炫技自High了,可对于听众来说太零散,其实收获很少。
5.尽早发布,获得反馈,修改完善,取得进步
这很像《精益创业》中的方法论,先完成最小化的可行产品,尽早发布尽早获得反馈,避免闭门造车。以迭代的思想去看待产品,产品是可以逐步完善的,最开始不必追求完美。最近两年一直在创业团队做项目,一边实践一边反思,非常认可迭代的思想,并且我认为这种迭代的思想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不仅仅产品可迭代升级,技能可迭代进步,个人也是可以迭代成长的。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最开始没必要追求完美,我们只需要向着目标前进,获得反馈,修正方向,如此反复,就可以持续的成长。
结语
带着问题去听讲,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收获会更大。而同样一段话,从不同角度解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对于我而言,如何说话才是我最关心的,所以我带着这个问题去听课,获得了我需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