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哪年哪代开始,西南地区米粉成了人们口中重要的食材,也许是南方人主食为大米的原因吧,自然,大米类副食品开始大行其道。
贵阳的米粉从形状分有粗,细(圆)粉,宽(扁)粉,从味道分有酸粉,原味粉。从品种分有干粉,湿粉,机制粉,蒸气粉,手工米皮。酸粉可谓贵阳独有,粉本身有淡淡的酸味,是用大米直接发酵制成,闻起来就很有食欲,本地有名的素粉店都用的是酸粉。
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旮旮角角,最常见的早餐店就是大大小小的米粉店了。牛肉粉,羊肉粉,羊杂粉,牛筋粉,肠旺粉,辣鸡粉,肉片圆子粉,猪脚粉,大排粉,脆哨粉,软哨粉,肉沫粉,素粉……林林总总,总能让本地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款。配料也很丰富,卤鸡蛋,煎鸡蛋,牛毛肚,血旺,羊脚,三角卤豆腐,小葱,蒜苗,芫荽……淋上鲜亮活泼的油辣子,或舀上一勺手搓糊辣椒,洒点花椒面,麻辣鲜香。店家大多都会提供各类泡菜,辣椒制品,盛上一小碟,吃得嘴咧汗淌。早点,午餐就这样解决了。
从小到大,米粉早已深入到贵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贵州旅游的人常能听到“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音发穿)窜”的俗语,对我而言,一天不吃粉,走路就打ten(三声)。然而清明节后,一向狂粉的我却对贵阳米粉生起鸡肋之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中缘由,竟是清明去遵义祭扫时在董公寺某羊肉粉店品尝到了米粉的味道,那是一种淡淡的米香,清甜,爽利,羊肉的鲜香,辣椒的厚重,原汤的膏美,都掩盖不住的本味。记不得什么时侯了,哦,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北京第一次吃到的粳米,又或是本世纪初风行一时的泰国香米,对,大米的本味,如清泉般流淌于心间,舌尖上和自然芬芳的对接,那一刻,我黯然销魂。原以为,阅尽粉千碗,得享此中味,错!错!错!米粉的味道,真切处不在于品目繁多的各式配料,而在于粉本身,米本真!
清人纳兰性德《木兰词》写道: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贵阳米粉呵,我待你如初恋,你何时回到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