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守稳农业生产这块“压舱石”,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需以人才培养、业态创新和智慧农业为主要抓手。
筑巢引凤,为农业现代化打造“人才蓄水池”。从“黄瓜院士”侯锋到疫情期间支援春耕生产的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们,田间地头特别需要科学的选种、病虫防治和农机检修等多方面的指导,这离不开农业领域各方面专家与知识分子的群策群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第一资源。”诚如斯言,应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平台吸引包括企业家,专家和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才返回乡村,在农村这一广阔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陈出新,为农业现代化带来“新农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农民拿着锄头下地种植的农业生产活动形式已经发生改变,以互联网+直播为基础的“新农活”正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博主李子柒以古风+美食短视频的创新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无独有偶,村民组合“华农兄弟”以记录乡村生活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与网友分享竹鼠养殖与淳朴的乡村生活,在帮助观众了解乡村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家乡农产品的销量。可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同农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鼎新”带动“革故”,不断创新农业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数字化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引领,为农业现化种好“智慧树”。从降本提效的无人插秧机到打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管家”传感器,智慧农业是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的重要应用。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了资源,提升了能量利用率,保护了环境。因此,要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做好以“智”提质,让农业“智慧树”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到以“智”谋祉,让农业“智慧树”成为“摇钱树”,为乡村人民生活谋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陕北黄土地乡亲们口中的“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正是中国朴实、勤劳的农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下,只有全力打造好农业现代化这一“金扁担”,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肩上挑着“金扁担”,一头装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担着乡亲们的好日子,在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