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第一次被人在大脑里植入“国际大牌”这个概念,是2002年,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
当时身边一起入职的同事们,江浙一带的特别多。她们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吃穿用方面都比较讲究。在她们的衬托下,我这个来自西部小县城,穿着塑料凉鞋的人儿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还记得当时,每次她们聊到吃穿用,我都不搭话,在一旁默默听着。生怕因为不懂那些品牌而说错话,招至嘲笑。
而当她们逛街时,我又积极参与其中,即使只是帮她们拎拎行李,我也照去不误。只为能认识和记住那些国际大牌的名字。
当时的我,看着她们在装修豪华的商场里面肆意狂购,心里很是羡慕。我暗暗告诉自己要努力工作,将来也要像她们一样用这些东西来武装自己。
于是,国际大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在我心里播了种,并且生了根,发了芽。
现在想想当时萌发出的那种购买欲望,一方面是觉得这个东西圣神,被强国的文化输入种了草。另一方面,还是源于内心深处那份本能的虚荣心。
虽然当时我通过努力工作,收入还挺不错,但我每月依然用捉襟见肘的可悲结局,为我的虚荣心买了单。
每次看着镜中的自己一身名牌包裹,我心里就会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觉得自己终于融入了这群人当中,而不再是当初那位穿着塑料凉鞋的丑小鸭了。
更为讽刺的是,当我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时,我居然会油然而生一种衣锦还乡之感。
多年以后,逐渐成熟的我,想起这段经历,觉得自己真是可笑至极。因为我已渐渐明白,现在这些所谓的国际大牌,早就沦为了资本注入以后的商业包装形态,与初创时期的工匠精神相去甚远。
它的资金注入者们,反复消费着这些品牌背后的故事,对这些品牌进行文化包装和文化输出,给消费者们一次次洗脑,最终让一些人成为它的忠实粉丝,并为这些并不物有所值的商品买单。
日本消费者当时走过的脱亚入欧道路,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很不幸,青春洋溢的我,恰好就处于那个崇洋媚外的时代。加上当时的国货也的确有些扶不上墙 ,所以造就了国人当时的盲目崇拜和盲目消费。
而现在,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和素质教育的提高,盲目消费已经变得日趋理性化。
正如现在的我,人到中年,物质上早已脱离年青时捉襟见肘的窘迫,但购买国际大牌的欲望反而比以前降低很多。
那些所谓的文化包装,在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面前其实已经跌下了神坛。当然,我所指的也只是部分消费者,不代表所有消费者。
毕竟,每个人消费观念和理由各不相同,所以现实中,其实还是有不少消费者会为这些大牌买单的。
我想这类人群应该分为几种吧:
一种是生意人,他们为了生意场上撑门面而购买。毕竟,生意都是与金钱挂钩的,这个圈子崇尚的是金钱和实力,那么名车、名表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个圈子金钱与实力的最初展现。
另一类人自然是有钱人,他们的日常消费是没有价格概念的。不然为什么我们会看见媒体宣扬伊万卡身穿二百多元的衣服就可以出门呢。我想,她应该不是为了省钱,如果为了省钱的话,她就不会经常光顾迪奥高定了。她只是对价格无感而已。这类人,只要自己喜欢,我想二块钱的衣服他们也照穿不误。
还有一类人,那就是消费观念上出了问题。他们总觉得一分钱一分货,贵肯定有贵的道理,所以价格就成为了他们衡量东西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错误,其实我也犯过。一直以来,我给孩子买运动鞋,不是阿迪就是耐克。因为我认为买贵一点的,质量肯定好点,孩子穿起来也舒服一些。结果一双鞋买下来动辄四五百。但是孩子穿不了半年,肯定会坏,然后我又会接着再买。
直到前段时间,不少国际品牌闹出了抵制新疆棉花,我才开始关注国内品牌的运动鞋。
无论李宁还是回力板鞋,孩子穿的款式,一双的价格不到二百人民币。但是无论做工、面料还是式样,完全不比四五百的耐克 、阿迪、匡威差。
于是果断给女儿买了一双回力板鞋 ,没想到她特别喜欢。穿到学校后,居然把整个宿舍的同学都带成了回力粉丝。
这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价格,其实并不是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只有企业家们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对社会是否有责任心,才是衡量一个产品质量好坏的真正标准。
但是目前的某些国际大牌,他们对中国人缺乏的,正是这样的责任心。他们始终把中国消费者看成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认为我们的消费习惯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
殊不知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人的消费也日趋理性化,弘扬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国人的呼声。
所以只有那些具有匠人精神,与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产品,才是被大众真正认可的产品。
看完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请问你们的日常消费是理性消费还是盲目消费呢?你们会为曾经购买过一些性价比很低的国际大牌而后悔过吗?
齐帆齐第三期第五篇(累计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