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樊锦诗的线下大课,在整个过程中,几度热泪盈眶。
第一次是在樊锦诗先生下车的时候,真实的她并不高大,甚至有点驼背,颤颤巍巍的拄着拐杖,被搀扶下车。那时的心情突然起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坚守一个石窟?
第二次是在樊锦诗先生在讲台上,如数家珍的介绍敦煌莫高窟,中途半开玩笑的说:原谅我老太婆啰嗦,我不展开讲,大家觉得莫高窟不就是这样,我如果展开讲,你才会知道莫高窟有多伟大。
在这个建筑,壁画,文字,卷轴交融的地方,每一页ppt的背后,都给了我生理级的震撼。
“这个微笑,比蒙娜丽莎早了1000多年”
“我们前面看到了7个民族,这幅画里,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人种的帝王,在佛主涅槃的卧佛前的百态”
“这两个同一时期的造像,一个来自印度,一个来自中原”
……
恍然间,我感受到的是,我们在追求一种美第奇效应,虽然源于救赎,展现于宗教,但是在莫高窟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宏伟,跨越千年的沉淀。
如果说美第奇文艺复兴复兴了古希腊,那么莫高窟就是世界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枢纽。
从这里出发,或许才是更起源的那个源头。
在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莫高窟对于眼前的这个“小老太婆”,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意味着什么。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更伟大的东西,值得去守护,总有一个“守门人”,在此刻,守护一件比她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人生之美,莫过于此。
在樊锦诗先生的背后,是放着莫高窟的屏幕,在屏幕前,是一个娓娓道来的小身影。
那一刻显得庄严和伟岸。
第三次忍不住落泪是在樊锦诗先生讲对于钱的看法,屏幕后面打上了敦煌基金会的捐助二维码。
樊锦诗先生并不是一个爱钱和名利的人,但是为了热爱的敦煌,把所有的奖励都给到了敦煌基金会。
那一刻起时内心涌起的,是一个思考:我们那些伟大的文化,该如何才能被看见,被重视,被一代代记住和传承。
还有多少人记得莫高窟,有多少人愿意理解和走入这个时代的河流的源头,去体会莫高窟背后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还有多少人记得除了樊锦诗先生之外,那些“守门人”。
这个时代娱乐至死,但是总有一些高尚的快乐应该被留存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