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1月,爱因斯坦路过上海,王一亭在梓园设家宴招待,于右任作陪。
(前排右四为爱因斯坦,右二为王一亭,右一为于右任。)
同年,王一亭出任中国佛教会会长。
与黄宾虹、吴待秋、陈师曾等人成立“中国书画保存会”。
1932年,王一亭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这一年,他多次组织活动,资助东北义勇军。
除了国内,王一亭在日本的地位也很高。
他早年从事商业往来时,与日本人联系密切,后渐渐与政界要人交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他私交甚密,皇室成员常以礼品相赠。
在书画界方面,王一亭组织参与了不少中日书画交流活动,举办中国画展等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辞去了日本买办的职务,积极参与赞助抗战活动。
1933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就有王一亭的作品。
这幅《达摩》创作于1928年,画作笔法简练,线条流畅。浓墨数笔,就勾勒出了达摩的五官神态。
从蓬飞的毛发、微皱的眉头、坚定的眼神中,表现出了达摩祖师虽生活艰苦,却不改心中信念的性格特征。
另外,法国国立近代外国美术博物院、德国柏林人文博物馆等,均藏有王一亭的画作。
1934年,上海宗教哲学研究所成立,王一亭为主要发起人之一。
同年2月,“中国保护动物会”成立,王一亭等人任理事。
4月,他发起成立“上海救丐会”,并担任会长。
10月,“上海各界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成立,王一亭任副会长。
七七事变以后,他参与设置难民收容所,帮助疏散安置不断涌向上海的大量难民。
11月,他与家人迁往香港。
1938年11.月12日,重病中的王一亭回到上海,在回沪后的第二天去世,享年72岁。
吴昌硕:《白龙山人小传》
(王一亭)为人豪迈,相与接谈,若和风之拂几席者。其书画用笔雄厚,醇茂之处,更寓虚灵,天池、复堂不是过也。每至兴酣时下笔,瑟瑟有声,若惊风之扫落叶,转瞬即成,作巨幛犹能见其磅礴气概,书亦如之,只似颜柳,虚实兼到。
性好佛,乐施予人,有急难乞之者,糜不周给,四方多难,灾害频仍,沪上公益慈善诸会,纷如林立,山人以普济群生为己任,辄以筹议,必首先慷慨解囊金为诸公倡,更为之筹募,以其多多益善,无倦容,无吝啬。
山人奉母维谨,曾住“梓园”以居之,晨昏定省,犹孺慕也。
太夫人年逾八秩,康健若四五十岁许人。孙曾行列,四世其昌,此皆天之施报善人之不爽也,
“梓园”于风清月朗之际,山人每吟诵自得,以禅机为诗,类多性灵之作,寓意玄妙,大如偈语。
山人以家累,经商于沪,外虽扰扰,而内则寂寂。暇则书画,布局结构,似不甚思索者,而天然高雅,盎然于缣素间。
世有以商目山人,其人乃失之乎山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