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南风”与“北风”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用尽全力吹出了凛冽的狂风,寒气刺骨。为了抵御寒风,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意暖人,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温暖”胜于严寒,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平心静气的谈,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
人际关系遵循“南风效应”会让人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南风效应”在教育中同样给我们带来启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需要讲究方法,你大声训斥学生,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式的“南风效应”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甚至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育中是否只需“南风”而不需“北风”呢?凛冽的“北风”在教育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秉承着“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师道尊严不可侵犯。明初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回忆自己求学的经历,写道“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老师严厉苛刻,从未对学生假以辞色,学生却愈加恭谦,最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样来看,“北风”式的教育也能结出硕果。也许有人说这与当时极度缺乏的教育资源有莫大的关系。宋濂求学时要“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平时更是“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见资源之匮乏,求学之艰辛。所以古人要想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就必须要对“先达”小心侍之,甚至连说话的语气,脸上的表情都应该格外谦恭,否则“先达”就会以为你“孺子不可教也”,你就会失去求教的机会。鉴于此,古时的家贫之士在求学中“北风”愈强,他们愈能躬身前行,是“北风”锤炼了他们的意志,磨砺了他们的品质,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古时读书人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所以,古代先贤人才辈出,学说言论如夜空繁星璀璨生辉。
如果说“南风”可以给予学生自信和力量,让他们在求学的漫漫征途中一路欢歌,那么“北风”则教会他们“谦恭”和“尊重”,在沉溺和迷茫时以当头棒喝。“玉不琢不成器”璞玉如不经敲打和雕琢,如何能变得圆润光泽,成为世人所追捧的“重器”。人才的造就亦如玉石的质变,既需“北风”的打磨,也需要“南风”的抚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