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生中和记忆中最好的时光,就是现在。
记忆,代表着我是谁,代表着过去的我所遇见的人和做过的事,它是每一个人都弥足珍贵的东西,但它是不真实的。作者茱莉亚·肖博士在本科生的课堂上讲述这个话题时,有一个学生向她说道:“我已经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实’了!”
我记得和有些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勾绘出婴幼儿时期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婴幼儿的大脑中还没有发育出能够形成并存储长时间记忆的功能,他们对于这段时期的记忆,大多是因为“虚构症”和“来源混淆”,而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明他们在说谎,而是说明他们拥有了不可能真实存在的童年回忆。
和童年回忆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着我们以为有但实际上没有的虚假记忆。人们会产生虚假记忆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生理功能限制(第三章):记忆错觉之所以有可能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以多个记忆片段存储在大脑中的,这些记忆记忆片段可以以从未发生过的方式被结合起来。
2、知觉误差(第二章):我们对现实的错误感知会被植入记忆系统,并在以后会被记忆起来,尽管这些回忆根本无法客观的反映出来。真实的情况是,很可能我们的每一段记忆-哪怕是最清晰的-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包含了感官误差和错觉。
3、来自外部的污染(第八章):我们在讲述某些事情时,会把源自他处的信息也融合进去,所以我们的讲述很有可能既有准确细节,又有不准确细节。
4、注意力偏差(第五章):注意力是形成记忆的先决条件,记忆根据过去的经验,告诉注意力哪些才是重要的信息;注意力给记忆做出反馈,更新我们对于世界的内在认知(不要相信睡眠学习、催眠、潜意识信息这些手段能够影响我们,这些都是虚构的幻想,而非现实)
5、过度自信(第六章):人类展现出了很多心理偏见,其中最持久、最强大、最普遍的,就是过度自信(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我做的比你多的优越感错觉、先免费订阅后付费的营销模式、容易记住好的幸存者偏差、你不认识我但是我认识你的了解不对称错觉、亚洲人都一样的本族偏向等等)。
6、虚构症(第九章):暗示性诱导的提问方式的确会使人产生恐怖的虚假记忆。作者也曾说过,她可以轻而易举的篡改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植入“臆想”的经历。
正是由于有这么多方面的因素,作者才敢如此的确定:没有谁的记忆是绝对可靠的。
而了解记忆错觉,不是为了让你陷入“自己的记忆都不能相信那还能相信什么”的恐慌当中,而是让我们不会再被自己的记忆所伤害,我们可以做一名更加理性的消费者(如果你还想享受免费的订阅,建议你弄个闹钟提醒自己在需要付费的时候进行关闭)、可以更加理性的正视与他人的争论(过度自信)、可以不再当一名“愤怒”的键盘侠(到底谁被媒体所诱导?)、可以更加实际的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决定等等。
也许,只有当下的我们,才是最真实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