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讨论学历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什么?
2013年入学季,大成网的一则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读书无用论”再次被推上了风口。
与其他收到大学录取的毕业生,兴高采烈的气氛不同,家住成都的玲玲,却为了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已经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该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在一项1万名网友参与的投票调查中,有71%的网友认同玲玲爸爸的观点,为“上大学不是唯一出路”点赞。
“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背后掩藏着的,正是当代社会对一纸文凭的疑虑与思考。
那么,学历之于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学历这张入场券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正在四处寻觅工作的职场新人,学历无疑是重要的。
2016年,在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发放的校招offer中,有超过70%把橄榄枝伸向了985及211院校的毕业生,剩下的30%则留给了普通院校学子。
从这个笼统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企业在招聘中更加偏爱重点高校的毕业生。
尤其是在每年招聘季中大热门的国企、外企,更成了“学历歧视”的重灾区。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高校扩招,应聘人数激增。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仅11.7万人。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86.7万人,同比增长了6倍多。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3700万人,增长超过了300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那么,大中型企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主力军,面对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择优录取”。
第二,用硬性条件简化筛选流程。
简历筛选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HR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标准的筛选流程,最终得到合适的人选。
那么,面对校招人才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企业通过设置硬性门槛——学历,简化筛选流程,提高招聘效率。
第三,数据美化,打造企业形象。
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也希望通过打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来吸引更多优秀的应聘者。
所以,许多企业在宣传当中常常打出“优质生源牌”,以招收到大批量的高学历毕业生作为卖点,吸引更多的优秀应聘者,优化员工质量。
由此可见,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学历无疑是一张入场券,决定着你可以敲开哪一家的大门。
学历的作用是一个变量
进入职场以后,工作与学习的能力成为主导,学历反倒成了配角。
日本作家大久保幸夫在《12个工作的基本中》总结出,在工作中需要重点培养的12种能力,更在封面的引语中,直接点题道:“工作中需要的不是学历和资格证书,而是帮你提升内在竞争力的12种基本能力”。
大久保幸夫认为,在职场中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语境理解力、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和协调力这十二种能力是很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它在我们各个不同的年龄层次都需要掌握。
美国《时代》周刊也曾经公布过一个榜单,盘点了十名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成功人士,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则是,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当其他普通大学生在宿舍睡觉、游戏的时候,比尔·盖茨和比他高两个年级的老友保罗·艾伦一同创办了微软,史蒂夫·乔布斯把在里德学院书法课上学到的字体应用到了首台Mac电脑当中,马克·扎克伯格则受到校园内网中一个无聊评分游戏的启发,在宿舍中创办了Facebook。
这些伟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来于自持续学习的能力,而非学历本身。
学历不是唯一标准
对于处于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人,学历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
手持门票入场的很多,能成为全场焦点的,确是寥寥无几。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学历对于工作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却不是唯一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