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大于兴趣
1
在我高三的时候,我担任班长。老师让我每周在黑板的左侧写一句励志的标语,以此来鼓舞班级的士气。那个时候的我们,每天都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从未在凌晨前睡过,也从未在鸡叫后醒来。班主任常对我们说:“叫醒你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那个时候,哪有时间消化这一句如此有营养的“鸡汤”。不过叫醒我的真不是闹钟,而是每天早上太阳顺着窗棂照进床头就会自然将我亮醒。
每周的励志标语换了又换,离高考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备考的日子过得枯燥且乏味,每周好几场考试早就将自己变成一个考试机器。每天最惬意的时间只剩下吃过晚饭趴在教学楼的栏杆上眺望远方的树和古老的城墙。心中既想高考赶紧到来早日解放,又想还是多些时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看看那些掌握的不是很熟练知识点。就这样,在每日的忙碌中充满着对未来不可知的焦虑与惶恐。
在某个周一的上午,我将黑板上的励志标语改成了:
责任大于兴趣
班里的同学纷纷感到疑惑,并不能理解这个不等式关系。那时的我是这样解释的:“目前支撑我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早已不是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责任心。高考对于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正是这份责任心,驱使着我们及时遍地荆棘也要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
一件事,有所成,一定是10%的兴趣+90%的责任。
2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喜欢并不足以成为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一件事情,粗略的看过去可能会让自己心动,会因为外界的热潮而跟风,但当自己深入了解之后,需要承受的是枯燥的乏味感和失败的风险。
仔细想想,现在的你是否也有以下的情况呢?
看到B站上其他up主剪辑的Vlog,便头脑发热的也想去制作Vlog,满腔热血的制备各种装备,收集各种教程攻略,可是当发现原来制作视频剪辑是如此的枯燥的时候,还是选择躺在床上看其他人的视频更舒适;
看到知乎上的大V们的段子写的虎虎生威,也头脑发热的想要当一个吹逼创作人,等到拿起键盘打下三两行字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自从高考以后再也没有认真的写下过超过2000字的文章,别说阅读量过万了,就连自己看着所写的文字都感觉狗屁不通,于是愤而弃键,继续刷着别人写的段子,乐呵呵的把刚刚的满腔热血抛之脑后;
看到网络上鼓吹AI人才短缺,毕业生年薪百万,也想着凑个热闹。在网上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从《Python入门》到《深度学习》,一边做着走上人生巅峰的梦,一边打开自己手中的《机器学习》,却发现整本书净是数学公式和统计学知识,看了不到二十分钟顿时觉得头晕脑胀,于是打开手机刷刷今天的微博,看看娱乐新闻和热搜放松一下。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很厉害,能够左手琴棋书画,右手paper offer。可现实总是残酷的,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可以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收获满满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年轻人的内心焦虑往往来自心中的意难平——“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容易被事物光鲜亮丽的表象所吸引,而又缺乏坚持下去的动力的决心。最后终其一生,在不断的捡着西瓜、芝麻、玉米......中徘徊,却始终不能坚持自己的初心。
想要走向成功,仅凭着一腔热血的满心欢喜是远远不够的,支撑自己度过瓶颈期的动力有时候需要来自心中的信念。喜欢本身是无法成为信念的,甚至会成为推卸和回避借口。喜欢,是孩子的脸,是六月的天,是浮于表面的乐趣。小孩子才谈喜欢,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内心深处的责任。
喜欢是我们的本能,同时,喜新厌旧也是我们的本能。如果凡事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很多事情都注定只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