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造纸,重拾唐宋古老技艺。
▷一件事,如果世人皆不认可,你还会坚持去做吗?
当然,此事并不坏,只是从眼前来看,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罢了。
但一切如果只为利益而事,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既然喜欢,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只能风雨兼程。
富阳新三村冠形䃮(dá)——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标记的地方,目之所及,山水与田园相映成趣,遍野烂灿的油菜花让人心头愉悦。转过数道弯弯绕绕的山路,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便出现在眼前。
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安静村庄,祖上可谓文人辈出,而造纸这门手艺,在唐代之前便已在此处兴起。与其他造纸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原料是竹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竹子,须得是当年生的嫩竹。
▷富阳本地盛产笋竹,是造纸的有利条件。
夏初时节,恰逢雨水充沛,笋冒尖迅速抽长成竹,在小满前后的五天之内,尚未有枝桠分叉出来,便被砍下。此时的竹纤维嫩而软,做出来的纸,品质极佳,可保留两千五百年以上而不腐。因其上乘,在宋代时期,便作为皇家御用贡纸,赐名“元书纸”。
可惜时移世易,人心不古。这么好的纸,在80年代时期,却几乎遭遇绝迹。就算有人在做,也不过是以次充好。这让身在竹纸制作世家的李法儿颇感不齿。
李法儿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祖父和师傅的教导下成长,悟性极高,学艺也快。他从小就和竹子亲近,看着竹子在长辈手中经过一道道的繁复工序制作成纸,是一件神奇而无比有趣的事。
当人们纷纷放弃这份祖业,另谋出路的时候,李法儿却逆流而行,放弃了政府里的工作,重新拾起了这门古老手艺。
“不是做马马虎虎的竹纸,我是一定要做这个精品的纸。” 年近古稀的李老先生对着我们谈话时,总是笑微微的样子,骨子里,却是倔的。
那时候,父亲已经年迈,做不动了。
手上是沉甸甸的历史,耳里,却是无数人轻飘飘的冷言冷语。
那些人甚至指着他的脑袋说:“你这个人孬啦,做这个没有花头的,没出息的。”
家里人也颇有微词,老婆怨他:“没有人要做的事情,你还要去做。”
▷做一件无人支持的事情,有多难?
“最困难的时候,人家已经过年了,但是我这个年怎么过,我还不知道。”
“这种年数,不是过了一年两年,过了十来年嘞。”
心理上的打击,经济上的拮据,无一不是折磨。
在这份长年累月的折磨里,李法儿流过泪,却从来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
对李法儿而言,既然这个事业已经开始,哪怕前途多舛,也不会就此停滞。
一直以来,祖上产的都是小纸,然而这种规格的纸在现代已经失去市场。
依据对市场动向的把握,李法儿重新对纸张规格做了规划,将原先的小纸改成四至八尺的大纸。人们画画正需要这样大小的纸,没落的元书纸就此逐渐在书画市场打开了出路。
出路一开,前景日渐明朗。家人也慢慢开始理解李法儿的事业,聪慧的儿媳更是相当得力的帮手,为李法儿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只要中国文化不倒,这个也不会倒。“
有客户慕名而来,希望李法儿能为其做出白色的竹纸。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因为材质的关系,竹纸通常为浅黄色,如果要变成白色,是很难的。这是一道极富挑战的工艺,需要去新的领域进行探索。如果能够做成,将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
李法儿慎重答应下来。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不负所望,达成所求。客户也很高兴,将其取名为“白唐纸”,意为“白色的唐纸”。
这张纸一出,即被中国美院选为考试用纸。
“有价值了。”老先生的笑容在面庞上荡漾开来,带来春风般的暖意。
荣誉和名声也随之纷至沓来。像是迟来的安慰。
谁又曾去深究,这么薄如蝉翼的一张纸背后,有过怎样的兴衰荣辱。
七十二道工序,八十一处难关。
就算世间无人响应,又能如何。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