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的孩子曾经和我学过三四的钢琴,小学时跳过两年的舞蹈,这位孩子的爸爸是高中的骨干教师,自身业务能力超强,对于教育的理念一直坚持,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孩子妈妈是一个非常具有佛系的妈妈,整个工作线条比较简单,曾经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及现在的档案工作。孩子爸爸妈妈,对于课后补课除了跳舞和钢琴之外,没有更多的学习。
因为是个女孩,曾经没有得到奶奶的垂青,父亲的爱搭不理,这些原生态的成长背景,自然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成长的阵痛,比如看到别人家的男孩,奶奶会经常对年幼的孩子说,闺女, 你来到人世间走的太快,少带了一样东西。而父亲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然是一个缺位的陪伴。偶尔在语言上说一说学习要努力之类的话。可以说孩子的精神家园是母亲一人拉扯大的。从小给了孩子许多的坚韧不拔,向上生长的力量,当然 在最为艰苦的高中三年学习中,父女俩得到的是家庭冲突不断产生的三年,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父亲所任教高中读书学习,孩子并没有拼命地学习,成绩自然不是拔尖,再加上父亲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拔尖,自己的孩子好像从来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在交流上尖酸刻薄的倒是成了常态。幸运的是孩子妈妈从来都是佛系的陪伴 鼓励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去面对挫折,生活中的性价比的购物理财,门锁换芯,东西的拆装组合等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应俱全!等到孩子大学毕业医学规培结束后,孩子自己凭着能力考上了上海有编制的医生之后 ,孩子父亲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才开始渐渐有所展现。一家人的阴霾慢慢驱散,当孩子妈妈和我聊到,现在父女俩关系变成了父亲告状母亲的不是的时候,被女儿几句话驳回的父亲再也无力还击时,那种无力感变成了对孩子的依赖的时候,我也从孩子妈妈充满喜悦的期待中得到的一种坚持的美好的感染。得到常年斡旋于家庭教养氛围中中国妇女的包容与宽大。昨天朋友从下午三点到我家,晚上十点二十回,大约听到她们母女之间的聊天有五六次之多,孩子一个人在上海,单位器重她,廉价租给了他一套五十几平的房子,刚刚碰上她搬家,从购买家用电器的网上下单到自己骑电动车约一小时的车程,从上班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到自己下班后做做美食,把自己管理得有条不紊,全然不要父母操心。我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师,听着她们母女之间没有空间距离的聊天,偶尔也会插上几句,就这么愉快地渡过了美好的一天。
现在的孩子妈妈,明年退休,有着自己的爱好,会在网上淘一些自己喜欢的布料,用老式的缝纫机做自己设计款式的包包,顺便送几个给知心朋友。也会学学摄影构图,为自己,或朋友拍摄几张美照!
婚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怎样经营才是最大的难题,如果没有相互的包容,会酿造许许多多的悲剧,如果一方太过强势,另一方自然需要柔软,正如阴阳协调才能够着芸芸众生的和谐共生一样。
孩子的成长,如何成长,如果没有亲情的耐心陪伴与引领,同样会失去该有的生长态势。如果可以,不去参加过多的文化补习,多种综合素养的培养才是让孩子获益一生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