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我坚信的哲理——“we are who we are.”我对它的理解就是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例如,有人表现出高绩效那ta就是个工作求上进的人。有人考上了好的学校,那ta就是努力学习的人;有人家庭和睦,那ta就是一个顾家的人。这个好像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道理,难道还需要这么郑重地拿出来讲吗?
这个哲理是我最近才明白的。我看见过周围有很多人包括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的,每次看着自己的成绩烂得不要不要的,有些“学霸”就是明明玩的时候和我们在一起玩,学习也没有觉得他怎么认真,可就是考出来的成绩就是排在前几,每逢这时就会感叹:“明明我都这么努力了,怎么他就是比我好这么多呢!”
最近看见一个理论叫“奥卡姆剃刀”。主要有两点,一、在对等的情况下,越简单步骤的出来的结论就越有可能正确。也就是说与a推出b,b再得出c这个结论相比应该优先考虑由d直接推出c这个结论这种方法。举个例子,两个人考试成绩一样,但两个人复习时间不同,那我们可以认为用时短的人方法更加有效。二、无法被证明或者证伪的东西就是不存在。举个栗子,我说我努力了但是最后成绩很差,如果你不能证明是特殊因素(身体不舒服之类的)那么你所说的“很努力”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用这个理论去看待问题,那就是以终局思维去面对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你所有行为最终的表现。那么每件事情在行动之前,我要问一下自己到底希望有个怎样的结果,再根据这个结果对比所有方法,挑选出里面能够实现目标最简洁的一种,行动起来。而最终实现最终的结果是才是检验自己真正所想要做的是什么。
如果我去学习的时候是真真正正地在学习(不带手机),我相信自己最后会有好成绩;如果我锻炼的时候是认认真真地锻炼(每个动作标准,有一定量),我相信自己最后会有好身材。其实哪里有这么多如果,还是那句话“we are who we are.”唯有有效的行动才能真正把握住我们热切渴望的东西。
*在这篇的时候,我在想我自己每天写这个是为了什么呢?若是我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我相信自己过阵子会敷衍了事或是放弃。如果我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把它当成一种输出方式,我觉得自己需要去多体验,每天收获一些感悟,才能有素材。所以明天开始重新开始30Day's experiment,将自己学习到的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