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算学习和训练怎么从一些小问题中,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原本只是随手转发给朋友看的一张图,突然看仔细了以后,发现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回答?
从题目上看,这是小学数学题,基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可以怎么样支付”和“写出两种付钱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买一个东西,我们能用什么方式去付钱?
理所当然的,小孩子的回答就是把他们知道的方式写出来。而且仔细看,两种付款的方法:“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个回答能够解决问题的,并是没什么毛病。举个例子,到店付款的时候,人们习惯性会问,“我要怎么支付?”。这句话的意思是,跟题目的“可以怎么付钱”是同个意思,既然在这样的环境下看这个问题,理解的意思都是一致的,为什么会说小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
小学生只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支付方式说出来。至于为什么会是错的,当然,学生的答案跟试卷的答案不一致,批卷老师自然不会给满分。
2.这个题目是有问题吗?
从文字上的意思来说,当然是有问题的,想要的答案既是数字类解答型的就该具体说出。
但从约定俗成上看,又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约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是要用数学的方式去回答这个问题。这里又要举个例子,一些孩子没有见过这个题目,他们是不会知道约定俗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曾经笔者在考试时就遇到相似的问题,题目什么都没说,只画了个表格,表格上写了些数字(15分、10分、8分)和周末安排项目,初始是以为这是给题目主人公安排周末项目所花的时间,仔细瞧清楚才知道,题目是让写安排项目的分析,对应的数字指的是分数,但题目并未具体要求什么,只是说请填写以下表格,并且表格里没有一个可参照的内容,由不得笔者一开始犯的糊涂。
其实,有些题目没有具体表明想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解答的时候,考生是容易进入一个误区的;当然,这也会存在“画公仔不必画出肠”的问题,如果具体表明怎么回答,就形同告知了答案,题目本身的设定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题目本身其实是需要改动的,为什么改动将在第四个提问中解答。
不过,如果在这个题目的设置上,学生的理解是没有错误的,如果要跟学生解释为什么是错误的,用约定俗成的方法去解释,不是不行,只是不接受。
3.小孩子都知道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了?
看新闻就知道,孩子不仅知道支付宝和微信,他们还知道怎么支付,怎么使用,密码是多少,哪个银行卡有钱,支付的钱会去哪里。即使没有用过,也见过父母使用;即使他们还小,他们也知道付款码在哪里。那是因为现在最常见的事就是手机支付,久而久之,孩子也在一旁学会了,毕竟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尝试心会比大人强的多,而且学习能力也很强,当他们能做到一件事的喜悦会让他们兴奋很久很久。
4.从前的我们和现在的小孩为什么回答的会不一样?
这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啊!相信大多数的我们,看到这个回答时,都只当做是玩笑话,会想现在的小学生咋就这么有趣呢?但为什么当时作为考生我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很直观的,2000年的小学时代和2010的小学时代是不一样的,2000年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尚未出生,电脑和互联网也不够普及,2000年的学生买东西都是用钱的。在2000年时,我们会这么清晰明白的说“噢,我用现金支付”吗?并不会,我们只会说“今天1毛不够找了,给你个糖吧”、“多一毛钱,老板就不要跟我算啦”。
而现在,我们只会问“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因为时代不一样,理解的方式和知道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像90后的我们不知道80后经历的爬树钓鱼干农活是什么,同样的00后的他们也不知道没有iPad和电脑的童年该怎么过。有人会问现在的小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小学生会回答你“当网红啊”,这时我们会唏嘘,竟然不是科学家、宇航员、老师、警察这些职业。这就是时代和观念的不同。
最能同理化对比的一个事是,小时候的我们总会觉得大人的思想跟不上我们,我们会想以后的我们绝对不能像他们一样,一定要让自己跟上潮流,可事实上,依旧是有差距的。而在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里面,就体现出来了。不是我们的思维没有跟上时代,是我们的跟孩子的沟通方式要跟上时代,题目改动是小事,沟通改动才是源头。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一个章节提到过一个病人,严格意义上来说,她不是病人,只是她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看这个世界,所以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样是站在一条路上,大人看到的是头上的蓝天和白云、听到的是鸟儿的叫声,而孩子过多关注的是地上路过的蚂蚁、路边的野花、人们穿的鞋子。
归结起来,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不能仅用自己经历过的事去约束其他人,孩子是小且不懂事,需要大人带着,但是大人其实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小孩其实是在帮助自己学习,大人小孩互帮互助。所以,基于沟通和交流,换个角度去理解对方,这样小孩子才能理解大人的想法,才会认同大人的做法,大人才能更好的和小孩子相处,和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