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一)列宁在《哲学笔记”里为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所做的摘要里写道:“人是需要理想的,但需要符合于自然界的人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接着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话:“我们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的、失去肉体的、抽象的东西,而应当是完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却达到这个理想,善于在活生生的人的具体表现中看出这种理想,一一这可不是一件像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事。决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完善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要善于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珍惜和爱护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完善等。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学校是知识、教养、智力文明和劳动的策源地;教师年复一年的领着自己的学生沿着知识的小道向人类智慧的顶峰攀登;智力财富和脑力劳动一一这是我们手中借以造就人的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人的心灵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从孩提时期进入学校的受教育者,在走出校门跨进生活中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精神丰富的,都是在同样的程度上对于吸取智力财富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训练有素的。对一些学生来说,中等教育这是通往进一步的智力丰富、认识和臻于完善的第一步,而另一些学生就连中学的教学大纲也是十分艰难而勉强地掌握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人就是不幸的、没有前途的。

        对智力才能的不平等,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学生自己也渐渐看清了,他们把这种不平等理解为注定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同样智力发展限度的原因,一一这种情况正是今天实现全面发展思想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微妙而复杂的问题的根源。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不幸。遗憾的是,在某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某些儿童知道了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有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恰恰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位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共产主义道德贯穿于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通往公民的、思想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和智力的财富的道路时,全面发展的思想才可能得到充分实现。

        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一一即在每一个人的行为中,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都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有向往和有激情的一一炽烈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广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领域的顶峰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几个女孩子,曾经在掌握知识方面感到极其困难。从少年早期,我们就让这几个四、五年级的女生当小朋友(学前儿童、一年级学生)的教养员?他们从这项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否则,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她们就会感到自己是不幸的人。后来,这项劳动成了她们寄托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的事业。

        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个性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一一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学生是年龄尚小的人,他对这种日常的衡量的体会和感受,特别敏感和极其脆弱。应当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信人们是用许多尺度衡量他,是从各个方面来看待他的。一个人,他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到我们这里来上学,我们就不应当用对“学生”这个词的狭义的理解来看待他。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和谐的教育就在于,要使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动的道德丰富性在学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得到表现。总的说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在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现实态度的体系中贯穿着道德丰富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一条如此广泛而多方面的规律性,以至可以写成一本论述它的专著一一供教师读的理论参考书。

        有那么一部分(即使是不大的一部分)青少年不愿意积极而刻苦的学习,在掌握知识上怠惰消极,以致在这种情况下令人痛惜地不得不采取强制而并非鼓励的办法,一一这些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非和谐”(缺乏和谐)的教育这种不良现象的后果。

        (二)在实现全面发展思想及解决由此而来的一切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进入这样一座宫殿一一他的名字就是知识和教养,以及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这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的一项最大的福利;青年一代应当把这项福利作为我们革命的最宝贵的成果加以珍惜。然而看来又一种反常的、简直令人莫解的事实是:一部比青少年却把这种伟大的福利当成一种苦事,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而教师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无休止的跟这些懒汉和二流子进行斗争。那些世世代代以来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东西,那些人类多少优秀儿女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东西,在一部分青少年有时还包括一些儿童的眼里,好像都失去了意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现象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一一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把我们所谈到的个性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于一点,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道德问题(它同时也就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开辟了新的境界。这就是社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就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取得和谐。使个人服从社会义务,应当符合人的个人愿望。这就是责任感的含义。道德依赖心理是一种严重的恶习,它在我们国家里有时浸入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里去;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由于年长的人对待年轻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采取了缺乏理智的)态度,以致在年轻人身上形成了一种歪曲的观念,不懂得年长的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们年轻人,以及他们一一年轻人应当怎样对待年长的人和社会。个性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应当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种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一一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件复杂的事物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以致要想理解结果的由来,就非得深入的钻研我们可以称之为各种原因的接触点不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一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去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源泉,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

        (三)现在我们谈谈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个问题一一需要的教育。任务还不仅在于应当培养多方面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一一这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复杂得多的事是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达到使一个人的生活中有一种积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形成和满足高级的需要一一精神上的需要。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源源不断的涌进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以致出现了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丧失关于这些福利是由劳动创造的观念,甚至完全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得来的。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教育学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和青年身上培养一种对待物质福利的可以说是严肃的态度。我们看到,在培养这种态度方面,许多教育者一一父亲,母亲和教师们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道德的丰富性?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使学校生活具有鲜明的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我们要在年轻公民的意识里发展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东西我有权利希望得到它,那样的东西我没有权利希望得到它,而企望别样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是不体面的、不能允许的、可耻的。培养愿望的文明一一这是我们称之为学校生活的道德意义的那一复杂事物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只有学会合乎情理地提出愿望的人,才能懂得和感到:什么是困难的,什么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愿望的文明是责任感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培养有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的愿望,劝止不能允许的和不可容忍的愿望,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一一不加遏制的满足欲望的那种腐蚀性的、是人堕落的影响。

        (四)培养愿望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人的生活中,满足物质需要与形成、发展、满足精神需要之间,能否建立起明智的和谐。这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第四个问题,是相当复杂而且艰巨的问题。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一一要是我们的理想是像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种鲜明表现的个性的话(我们正是应当这样来设想教育的理想),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

        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现在,当我们正在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学校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还能继续下去。

        学校的精神生活一一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运动、知识的活用的东西(把知识用于实践,开展积极的活动,以便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个人才能、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

        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精神生活中的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的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我们认为,如果每一个学生,不能在少年时期,特别在青年早期,就在一种最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他的天才和禀赋的活动中达到优异的成绩(当然,这里指的是优异成绩是跟学生的年龄相适应的),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不完善的。在一种创造性劳动(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质本身)的领域里形成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一一这是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没有这一点,和谐的教育、乐观主义和对自己力量的坚强信心的形成都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人生观会对思想、想法打上特殊的印记。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作为劳动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人愿意动脑筋,他有一种想进行思考,想解决其中有许多困难的智力任务的愿望和志向。脑力劳动的欢乐一一这正是一个人所能享有的东西,如果他的精神生活中充满着对自己力量的乐观的信心和自尊感的话。

        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个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去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说明学校里只有学习而没有集体和个人的丰富多彩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懒惰、散漫、希望尽快地摆脱学习负担,一一这是危险的孪生子,它们的母亲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五)实施普及中等教育,千百万工人、农民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一一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现象,其根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性和人道性。在剥削者的社会里,学到知识,取得文凭,就意味着有了劳动群众所不能企及的一定的特权,首先是脱离劳动的特权。受过教育和参加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相容的。我们的社会所提出的目标,则是使全体劳动者都能享受文化的财富和宝藏。教育的功能完全改变了。知识之所以是需要的,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普通教育学校的这一教育方向,就提出了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五个问题:应当使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做好准备:“安呈”他去从事工人和农民的普通的、粗重的、平凡的劳动。应当不是单纯的教育他做好准备一一对这种劳动的实际的和思想的准备,而且要培养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劳动的愿望、志向和向往。这个问题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它和前面的那些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在学校工作中,一切都是这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以致可以不必担心陷入夸张的说:

        学生是否向往耕地者和播种者、饲养员和拖拉机手、泥瓦工和车工、面包师和厨师的劳动,这件事就取决于未来的劳动者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是怎样以及抱着什么目的读书的,取决于他从学习诗歌和研究其他人类文化财富中看出了什么意义。

        学生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田地里或畜牧场上、机床旁或建筑工地上的“平凡的”、“粗重的”劳动,这件事就取决于在学生时代人的欢乐的源泉是什么,劳动在他的精神生活里占有什么地位,以及除了劳动以外他的精神生活中还有些什么。

        培养具有中等教育或者甚至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要通过许多途径才能解决这项任务。首先,通过教养和知识的传授,应当在学生时代就使学生认识到:普通劳动并不像初看起来可能觉得的那样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学生时代,知识、教养和学校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一这一切都应当帮助学生理解任何“普通”劳动(特别是农业劳动)的无限复杂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在农业劳动中,劳动的创造性能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个人的能力、天才和禀赋。任务就在于,要使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成为认识劳动的手段,使劳动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不要以一种原始性工作的形式呈现在人的心目中。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应当单纯的成为“起码的生活资料”的获取者。人对于创造性活动的永不停息的追求,这是借助教养和知识而变得越来越充实的一种源泉。一个人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范围越广,他在提高到教养水平的一定高度之后的眼界越宽,那么他对自己将要终身从事的需要智力的、充满创造性的劳动的要求就越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从儿童的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使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就是对劳动的认识,把劳动看成需要智慧的、非常复杂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的劳动者的人的尊严感。

        这个“秘诀”的意义就在于:要使一个人从童年就开始的劳动生活,成为他的精神生活,当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教育者会接触到一连串的麻烦和困难,如果不理解它们,就会在教育上把复杂的问题看得很粗浅并采取落后的工作方法。

        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复杂性之一就在于: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跟劳动、跟学生的劳动生活、跟他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极其独特的。我们不能把这个复杂的问题设想成这样:劳动要么只是用来巩固课堂上所教的具体知识,要么是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和丰富教学。这些固然都有道理,但是知识和劳动的联系却并非如此直接和简单。劳动和知识的真正的、对于确定人生目的有重大意义的联系就在于,思想的文明能够培养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文明;劳动能给人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因为劳动是一种创造,在劳动中能展示人的能力、禀赋和天才,从而能够确立人的尊严感。如果教育者能够做到使劳动在学生时代就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会发生一种极其重要的现象:劳动的创造性将激发起新的智力兴趣;人就想要多知道一些,以便更深刻的探索劳动的奥秘;他就会去读书和思考,力求丰富自己在劳动中的创造性探索。教养与劳动的结合,能合乎规律地导致一个人越出教学大纲的范围。这里就产生了求知欲、好奇心、对知识的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有了这一点,一个人会终身都在学习,一辈子抱有认识的渴望,不满足于已获得的知识,总是感到:我知道的还太少。

        这个问题的第二点复杂性就在于,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劳动生活,应当被理解和体验为一种独立于学习、上课、完成家庭作业等之外的精神生活的因素。如果没有劳动对于学习的一定的独立性,就不可能有学校与生活、教学与教育、知识与劳动的真正联系一一这正是教育这个广义的概念和的辩证法。为什么有必要不仅谈到这种独立性,而且还要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去实现它呢?

        首先是因为,如果我们对学生说:“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一切,将来在你们的劳动中都会用到,”一一这个说法是给他们指出了不正确的方向。在实施普通教育的中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只有很小一部分跟生产部门的劳动有直接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联系并不是直接的: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认识世界(自然界、劳动、人)以后,到了他们参加劳动后也应当是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在劳动中直接需要的;他们之所以需要,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触了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产生一种自己是劳动的聪明而又才智的主宰者的尊严感,为自己在生活中不只是为求得一块面包在操劳而感到幸福。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学校目前面临的复杂的、多方面的、互相交错的教育任务的话,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得出一条很重要的结论:现在特别尖锐地提出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所有的学科上必须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毕业生要去参加工作。如果认为只有那些准备升大学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知识,而其余的人学得平庸和肤浅一些并没有什么危害(一个泥水匠或拖拉机手何必要知道作诗法的理论知识或者知道古希腊雕塑的特点,一个饲养员或厨师不懂得浪漫主义或感伤主义的细节又完全过得去,等等,,那么这将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牢固的、深刻的、理解透彻的知识,对于明天的物质生产劳动者、对于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三绝对地必不可少,并不亚于未来的学者、设计师或诗人;充实的,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重要性,并不次于脑力劳动者或艺术工作者。因为这些知识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生活中是主要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将会产生、形成和确立起新的智力兴趣。

        重要的不仅是这些思想成为全体教师的信念,而且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确立这样的信念:就是到了共产主义时代,还是会有不轻松的、紧张的劳动、去种出粮食和建造住宅,生产衣服、机器、电能和书籍。没有这种劳动,就不能设想社会的生活,就不会有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人的幸福。同时,如果没有文化财富一一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暗淡、狭隘,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

        (六)掌握牢固的、深刻的、理解透彻的知识,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都在追求“我要比今天知道得更多”的不能动摇的愿望,一一这是全面发展思想的第六个问题。我们没有把这个问题摆在第一位,只是因为它跟全面发展的其他问题一样,是跟其他许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和依存性的,既取决于那些问题,同时又制约着它们的顺利解决。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如果每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事物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

        今天我们的社会所处的这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提高人的人格的阶段。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切努力都用来使每一个人理解和体验到自己对人民的义务和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个人的尊严,珍视它,并且努力在多方面的活动中展示自己,以便赢得人们的赞许和表扬。荣誉和自尊感一一这是在其上面构筑劳动的道德刺激物的基地。如果说一时一刻也不要忘记,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很不轻松的劳动,那么我们也应当时刻留心义务和劳动荣誉的统一这一微妙的事物。如果教育者不能对我们称之为学生的年轻劳动者的荣誉和自尊感抱着一种敏锐的爱护态度,那就既谈不上义务感,也谈不上服从,一一而这两样东西,也和对儿童的爱一样,是不能从学校教育中分离出去的。形象地说,如果荣誉和自尊感没有它的产儿一一学习的愿望,那么教师为了培养纪律、服从性和责任感而做出的最高明的“创造”,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往往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学习的愿望这个产儿是娇嫩的,任性的,调皮的,需要时时刻刻照料它。你要每一分钟的接触它,否则它就会变得无人照料,而且你不得有任何一次粗暴地、疏忽大意地去对待它。只有当你学会保育这个产儿时,服从、纪律、责任感、义务感在你手里才会变成精巧而得力的工具。

        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的评价自己学生的工作。去衡量知识质量(也就是劳动质量)时,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道德含义。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通过这种评价,不应当使儿童对于人们怎样看待他(是爱劳动的还是懒散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评价所起的这种微妙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就是它一定要跟儿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如果由于学生不善于学习而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价,那就更糟:儿童觉得教师已经把他看得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欺骗和弄虚作假。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一一懒惰和散漫。

        学习一一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一个真正内行的教师和教育者,如果他看到儿童还不会学习,还不理解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是绝不会就给儿童做出评价的。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每一个儿童都非常珍视教师给他所做的评价时,学校里才会充满一种热爱劳动的气氛。评价的次数不要过多。过多的评价会降低它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做出评价的时候,不要只评价所谓纯粹的能力,而要评价劳动和能力的统一物,并且把劳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的评价在道德方面才是正确的。

        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应当称之为治,智育的东西,恰恰在这种劳动和能力的和谐的统一。破坏这个统一是不能容许的。有教学,但是没有智育,一一这是许多儿童知识的肤浅和不巩固的主要原因。智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起来,使学习对他来说并不因为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变得越来越难。所掌握的知识的分量本身,并不是智育水平的标志。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使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所必需的脑力劳动成为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手段,要使获得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同时成为智育的培育者。这是学校生活中最微妙的、也可以说最难以捉摸的事物之一。多年的经验证明: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包括他能采用哪一些专门的方式,使得掌握知识的过程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些方式实质上应当成为教师劳动的起码要求。

        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整个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在学校里,应当让智力生活之火永不熄灭地燃烧和发光;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兴趣越丰富多样,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一一书籍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越珍贵,那么智力局限性、对知识报冷淡态度的危险就会越小。

        要解决掌握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还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每年入学的儿童中都有少数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他们对教材的记忆力很差,思维过程迟钝。关于这些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主要通过系统的日常观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有了哪些进步)积累了一些事实资料。观察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一条结论:在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和教育中,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要对他们采取细致的、温和的、个别对待的态度。主要的是:不要让这些儿童觉得自己“不够格”,防止他们对学习劳动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不要伤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和教育应当就在一般的普通教育学校里进行,用不着为他们开办什么特种学校。这些孩子并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他们在入学的时候脆弱无力,缺乏足够发展的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我们认为学校和教师负有人道主义的使命:挽救这些孩子,引导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的资格进入交往、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我们的具体工作,首先是查明每一个儿童的不幸的原因(父母患酒精中毒症,家庭关系不健康,等等)。然后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能力差的学生在学校的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气氛中,任何时候也不要感到自己“不够格”,应当为这种儿童找到他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选择出他能够接受的克服困难的途径,用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工作吸引他,以便使他在智力上不停地得到发展。

        要完成这些任务,以及总的来说要完满地解决掌握牢固的知识的问题,没有家庭的配合是不行的。

        (七)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第七个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减弱,而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一一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个问题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我们今天是变得更加复杂了: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何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形成学生对于做父亲和做母亲的道德准备。没有这种准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对于当父亲和当母亲这一崇高使命的准备,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公民素养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深信,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作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要善于从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现象,这就是再过20年,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上学,就会跟我们一起来思考怎样更好地教育他,一一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是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者的高度劳动技巧同样重要的。教育学生怎样做父母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对他们进行完满的道德教育。教师如果关心使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他就会看到:树立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特征,一一积极的义务感,是一项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任务。因此,道德教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就是要努力做到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就懂得对别人的生活、健康、精神安宁和福利负有劳动的责任和道德的义务,认识到逃避劳动、不负责任、不尽义务是一种可鄙的品质。

        从道德上准备做父母的第一课,就是早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就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能把人看得最为宝贵,而且能对于那种给别人带来不幸、侮辱别人、使别人蒙受耻辱的思想采取不调和的、不能容忍的态度。真正的人道精神是以行动、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纪律性为前提的。我们的座右铭就是:人并不是自己的情感冲动的奴隶,而是它们的主人。

        在实施从道德上准备怎样做父母这一教育任务时,我们进行一系列关于做父母的崇高使命的伦理性谈话。这是一些关于爱情和友谊、关于婚姻、生育和教育子女的谈话。当然,全体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关心,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都能亲眼看到自觉的劳动和责任感的榜样。

        从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我们的学校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了我们举办的家长学校的听众。不断提高父母们的教育学知识水平的教学大纲,这实质上就是我们跟家长一起进行共同的工作一一细致而艰难的工作,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最困难的事就是怎样使父母亲们跟我们一起看见和理解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学会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把教育看作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劳动。在这项共同工作中,主导的思想就是要想到将来,看到将来。如果家长学校的活动不能变成我们和家长的集体思考,那就是白白的浪费时间。我们要跟家长一起思考:应当怎样认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子女提高到了怎样的阶段,我们做了哪些教育工作和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果,应当怎样预防错误,如果不加预防就会造成哪些后果,以及要成为好的教育者必须具备哪些知识。我们努力使家长们注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永远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也要当父亲和母亲的,这件事不应当使我们感到出乎意料。

        (八)一个人的成熟不是突然到来的。如果家长竟是在某一天突然证实了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成年人而不得不仓促采取紧急的措置,那么社会就接受了一批20岁的小孩子,他们只是在生儿育女方面成熟了,而在道德上却并未成熟。培养道德的成熟性,这是全面发展的第八个问题。学校是一个幸福的童年时代的世界,但是照耀这个世界的思想应当是想到儿童在明天将要变为成年人。成年人的思想、操心和观念一一这一切都应当逐渐的进入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世界。培养道德成熟性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正在形成的个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一切领域,从家庭中的相互关系起直到履行公民义务。儿童的成熟性、“成年性”,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待劳动的态度,更准确的说,取决于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成熟性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为了什么而生活,对哪些事情的操心和思虑充满着他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意义在他的心目中表现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教育学任务之一就在于,早在少年早期,就使对劳动的迷恋成为充满人的精神生活的最为关心的事。成熟性一一这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能够认真的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培养道德成熟性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鼓舞学生的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公民是从这样的信念开始的:“我要以自己的劳动履行对于人们的义务。”从13一一14岁起,为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活动就应当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局限于老是提醒青少年:你们首先是学生,你们的主要义务就是好好学习。如果一个共青团员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一个受教育者,那他就会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消费者,而这就是向寄生生活靠近了一步。成熟性、成年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在13一一14岁的时候,就要使一个人不仅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而且是社会的一员,自己对于人们是负有义务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劳动(要使他通过亲身经验体会到这一点),别人也就不能生活。教学与劳动的真正结合正在于此。这种结合是与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这是个性的道德成长的本质之所在。

        培养成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知识是怎样进行的,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智力生活是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道德成熟性跟思考成熟性不可分割。只是获取现成的知识。把基本的智力活动局限于死记硬背,一一这是产生道德幼稚病的危险根源之一。防止这种危险的办法在于使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只有当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时,学习才是一种劳动。这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巩固性所必需,而且只有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产生思考的成熟性。成熟的思考意味着:要把知识变为信念,要有思想上的坚定性,忠于信念,并随时准备捍卫自己的信念,为信念而斗争。培养不可动摇的思想信念。这在学校的精神生活中是思考与劳动、知识与积极活动相汇合的领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对信念活动予以极大的重视。思想和政治信念,不是靠布置回家看教科书,不是靠记住它们并且回答出来,也不是靠打分数来培养的。它们表现在思想里、行动上、活动中和相互关系里。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确立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反对敌对的意识形态,对违反我们的道德原则的行为不能容忍。

        上述各个问题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要求把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和实施。对于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于科学研究者和教师,作为具体任务来看的所有这些问题。也向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精神丰富、道德高尚、体魄健全,成它们的和谐)一样,都是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以致只要触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不可避免的要牵涉其他的方面。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指他是公民一一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主义者,是祖国大地的英勇保卫者。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思想坚定的战士,是诚实的、干练的、热爱自己工作的劳动者,是集体主义者,是能享受生动完满的欢乐和人生乐趣的有教养的人,是忠实的父亲和丈夫,是有爱心的母亲和妻子。让我们再一次重复的说明,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规定出,在这个和谐中,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角度、特点)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点。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使我们有权利以充分的根据作出结论:一个具体的人受教育的水平和修养如何,他是怎样接受精神财富的,这归根结底不单是以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来决定的,而且是由一系列其他条件决定的:首先是对待社会环境的各种道德态度如何,是否善于(形象地说)用诚实的人们一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的眼光来看自己,是否具有使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服从于社会利益的道德能力,是否能把知道什么是善与恶跟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善(为祖国福利而劳动、对祖国的敌人毫不妥协)的行动和谐起来。思想信念一一形象地说,这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我们接收到学校里来的人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劳动者,什么样的社会福利的创造者,什么样的父亲和自己子女的教育者,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方面的教育和磨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45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49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960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7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6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0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6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7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5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46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6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