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隆冬雪,弄作满枝黄。明花出枯萎,东风第一香。”南宋初词人王安中的一首吟咏迎春花诗作里,初春迎春花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着春天的颜值。乍暖还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校园里那一簇簇鹅黄和粉嫩的迎春花有如报春使者翩然而至!
“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远望迎春花,还未完全返青的枝条上,星星点点的鹅黄,似蝴蝶纷飞,停驻在茂密枝条铺就的树上。一串串,一树树,成群结队,花朵一路殷勤的张结着,手拉着手、肩挨着肩,连成一片,不张扬,却让人过目难忘。
如此良辰美景亦不可辜负。于是决定带领一年级的孩童去赏花。或许课间早有调皮的顽童早在花池边驻足,盯着花丛间飞舞的蜜蜂,如若无人监督,那些小生物早已惨遭毒手。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围着花池一字排开,我们先观察周围的柳树,树下的小草。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柳树是怎么变绿的,众说纷纭。有个孩子说是春姑娘变绿的,我让他们用上拟人的手法,如果说冬天柳树睡着了,那么现在呢?“柳树被春姑娘叫醒了!”孩子的世界就这么直接,我告诉他们这个说法很好。接下来观察迎春花,我告诉他们要观察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很快,有了之前的柳树的引导,机灵的小脑瓜快速运转,于是边看边蹦出几个合适的词语,争先恐后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最终我把孩子们的词句综合汇集成了“迎春吹着黄色的小喇叭,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孩子们对自己的聪明才智暗自窃喜。接下来,本想着怎么引导他们调动嗅觉感官,闻闻花香,让他们理解缕缕花香沁人心脾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一时我也没有想到让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词句。刚刚准备让孩子们闻闻花香时,几只蜜蜂在花丛里飞舞。马上就有孩子欣喜若狂:“老师,看花太香了,小蜜蜂都来了!”我说:“那你们猜猜小蜜蜂闻到花香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争先恐后,拐角处一顽童挤到我面前,仰着那张如迎春花一般灿烂的笑脸:“老si(师),迎春花太香了,小蜜蜂在里面一定很开心,它们在花(丛)里cang(唱)着歌,跳着舞呢!”此情此景,一语惊醒梦中人,孩子这句不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吗?观察完了,回教室准备动笔把刚才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还有几个孩子驻足翘首观望,依依不舍。或许他们已被大家充斥着花香的语句陶醉了,久久不肯离去。
回到教室,和孩子们一起迅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理了一遍,把惯用的“春天来了,”换成书本上给出的成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遍遍品读,咀嚼回味,趁势鼓励快速以笔记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姑娘悄悄来到校园里叫醒了柳树和小草。花池里的迎春开了,有黄的,有粉的,吹着小喇叭,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小蜜蜂在花丛里唱着歌跳着舞,风儿一吹,花香扑鼻而来。啊,春天真美啊!”孩子们看着方格本上的语句,笑靥如花,像极了教室窗前竞相开放的迎春花。
回想昔日作文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凭借多媒体手段,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知事物,继而以文记之。无奈学生的作文选材毫无新意,内容空洞乏味,无病呻吟,感受不到“我手写我心”的妙趣横生。其实,是学生缺乏最直接最原始的感知,凭空臆断,缺乏灵气。缺少了今日用明亮的双眸洞悉花的艳丽,忽视了用敏锐的嗅觉吮吸花的清香,更忽略了身边良辰美景足以惊艳季节,足以让我们妙笔生花。
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水到渠成。花香里弥漫着书香,书香浸润“花”的心田。49个读者,49个哈姆雷特,49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相信他们会用智慧,用汗水浇灌花苞蓬勃地生长、热烈地开放,用自己明丽的黄色迎接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