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1-13
【原文】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白话】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边,一派中正的样子;子路,一派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一派和悦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这样,怕是不能够善终啊。”
【思考之一】为什么四位弟子侍侧“子乐”?
“訚訚如”,中正的样子。“行行如”,刚强的样子。“侃侃如”,和乐的样子。
闵子骞,德行科的杰出代表,外柔内刚,德行深厚,一副和悦而又正直的样子。他为人正直,正大光明,一点邪曲的习气都没有,所以“誾誾如也”。他《芦衣顺母》的故事,“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每每读此都会触动每个人的内心。
子路,政事科代表,性格刚强、果敢、率直,豪爽无畏,缺少内敛,所谓行行如也。长期跟在夫子身边,亦师亦友,帮助老师教学。尤其是他“闻过则喜”“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片言可以折狱”,令人感动。难能可贵的是,他服侍在孔子身边聆听教诲,经常敢于指出老师做的不好地方。
冉有、子贡,是一派和乐的样子。冉有做事比较犹豫,所谓“求也退”;子贡做事圆融,所谓“赐也达”,把这二个在一起描述,他们的共性是比较包容,与人和乐的意思。
唐文治曰:“三者记四贤之气象。”《论语集说》曰:“四子,天下之英才也。夫子所乐者,乐得英才而教育之也。”徐英曰:“子乐者,见诸人之英贤,各尽其性。孟子所谓:‘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么多优秀弟子在身边,都是很好的人才,如果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定能堪大用,自然是一大乐事,所以说“子乐”。根据郑康成的批注,这里讲的“子乐”的“乐”字,表示“乐各尽其性”。夫子快乐是因为这四个弟子每个人的性情都能够真实显露,所以孔子因之而乐。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孔子看到弟子们各有禀赋、性情不同,有刚有柔:像冉有、子贡比较柔和,子路比较刚强,各人都有不同的特性;可是都很真诚,能各尽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而且弟子们谦虚受教,夫子看到学生都能够有成就,很高兴。
【思考之二】孔子是如何评价子路,并预测子路的命运?
圣人有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卜其祸福、断其吉凶。“不得其死然”,就是不能够善终,“然”含有不定的语气。孔安国曰:“不得其死,不得以寿终。”袁氏曰:“道直时邪,自然速祸也。”张栻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谓如由之气象,盖有不得其死之理,此为疑之之辞,而因以警之也。”刘宗周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太刚则折,取祸之道也;‘不得其死’非谓死之可惜也,死而不得则死也惑矣,岂所谓闻道而死者乎?夫子所以裁子路者,意亦至矣。”
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除了孔子,第二就是子路,达41章,82次(含季路、由),远远多于其他弟子。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在孔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也非常好。
子路和孔子关系也非同一般,从19岁拜在孔子门下,除了短暂出仕之外,二人形影不离,孔子对子路的教化是费神最多的。通过孔子的耐心教导,子路由刚开始的粗鲁直率的“野人”,变成了相对成熟稳健、知礼的“登堂”君子。孔子曾骂子路“野哉!由也”,告诫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说要乘着木筏到海外去的时候,恐怕只有子路愿意跟着他。看到子路很得意,孔子马上点醒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平时做事、弹琴、立志等,孔子都悉心正面引导。钱钟书先生说,孔子“最爱颜渊,最宠子路”。
皇侃在《义疏》里讲,“不得其死然,谓必不得寿终也”,孔子对于将来具体发生什么事情不一定完全肯定,但看到子路现在的性格,预期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论语》中,孔子曾说到两个人的“死”,后来都被言中。一是在匡地,师徒走散,孔子见到颜渊的第一句话就是“吾以女为死矣”,后颜渊果然早死;这里,夫子见子路一副刚强的样子,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警示他说:“像子路这样,如果不改一改脾气,好好修养,将来恐怕会死于非命。”孔子的预言很准,子路后来在卫国做戚邑宰(孔文子的儿子孔悝的家臣),卫国内乱,蒯聩父子争国,蒯聩利用逼迫其外甥孔悝作乱,子路不顾年老上前阻止,寡不敌众,以致于“结缨遇难”,死得非常壮烈。其实,他完全可以避开,同在卫国为官的师弟子羔(高柴)当时从城中逃出,劝他大势已去,卫出公已逃走,劝他一同离开,他依然执着行事,他以“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毅然返入城中,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子路虽不能寿终正寑,的确是个遗憾,但他舍身取义的精神,“杀身以成仁”的勇气,又有谁不敬重呢?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他内心的反映,正所谓相由心生。圣贤通过观察即可了知一个人的品德与才能,从而推断出一个人的命运。
【思考之三】子路的悲剧是不可以避免的吗?
不是!
尽管俗话说“江山好改,禀性难移”,但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如果遇到一位好老师,再加上志向坚定、刚毅不退,听话照做、“不违如愚”,就能够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做出一番成就。曾参也曾一个鲁钝的学生,为什么最后能传承孔门心法,就因为他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笃厚坚定,一日三省,主敬存诚,战战兢兢,彻底的实践了老师的教诲。而子路也认真听闻,“闻过则喜”,但习气未改,不懂得权变,令人叹息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特别是老师指出我们的不足,要随时警醒自己,“过则勿惮改”,能不断向内寻求,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还要精益求精、层层深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孔老夫子教诫子路的,也是圣人要教育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