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种花家兔子先生
为了学习写公文,我买了好几本“笔杆子”的书籍;为了写好公众号,我买了一堆写作的书;为了提高专业知识,我又下载了一大堆专业规范和视频......
明明看上去付出了不少努力,为什么我还觉得自己没有多少进步呢?
分析起来总共有两点问题。一是喜欢收集不喜欢行动,二是犹犹豫豫耽误时间。
“今后再看”这是我常犯的一个错误,书柜摆满了书,硬盘塞满了电子文档,可是迟迟没有消化吸收,只想储存更多的知识,“今后再看”。
犹犹豫豫也是另一个常犯的错误,面对各种各样都觉得很重要的知识,我常常思考:究竟学什么才真正有用呢?
其实学什么有用是延续了我们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面对一本书、一种知识,我们总想先判断它们是不是有用,然后才考虑要不要花时间去学习。
事实上,当我们步入社会,没有了纸质的考试,生活的考验无处不在。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于是我们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学不全、学不精。当我们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时,我们有可能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又回到了当初问题的起点——“我们学什么才真正有用呢?”
要想打破这个死循环,我们需要改变以前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先判断知识有没有用,而是先弄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正在准备职称考试,可是比起枯燥难懂的专业书籍,简单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显然更容易吸引我。很多人看小说,然后写小说,赚的盆满钵满,因此看小说、研究小说,肯定是有用的,但是对于目前的我而言,就显得主次不分,浪费时间。
就像我想学公文、学写公众号、学专业知识,都是用学生时代的思维方式,想积累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博学。但事实上,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与其积累一大堆用不上的知识,还不如先提高当前能解决工作实际的能力,当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再一步一步的向前延伸。
我曾摘录过苏东坡的一句名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道理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易,愿与读者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