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展翅绝壁下的蔡石桥,位于织金县普翁乡大街村杨柳河上,始建于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时期,初名采石桥,历经二毁三建,凡六百余年。在清嘉庆年间,织金县化起镇谌克镇父子第二次建桥落成时,遵当地风俗需待新人走过,旁人口占四句方能使用。苦等三日,终有本地一蔡姓新娘出嫁过桥,“说四句”的脱口道:“新娘踩新桥,千年踩过万年牢。自从今曰踩过后,此桥改作蔡氏桥”。公元二零零二年,又一场洪水来到,蔡氏桥再次垮塌,在热心乡民李崇富等人的筹措下,零叁年再建,并更名为蔡石桥。
其实从交通的角度来看,再建此桥已无必要,古驿道早已废弃,百余米处S307省道穿村而过,不远处还有厦蓉高速清织段并行,村民们花费如此大的功夫所为何来?疑问随着我们走上古驿道慢慢解开。
在蔡石桥一侧古道的石壁上,有一片摩崖石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平修古道”“宝桢盐道”八个大字。谌克镇手书的“平修古道”反映了当地大户谌家在清嘉庆年间修桥铺路的善举,而“宝桢盐道”四字则道出身为晚清名臣的丁宝桢的一段往事。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离蔡石桥不过二十公里左右)。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1886年死于四川总督任上,葬于济南。智杀安德海,治理黄河,整修都江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至逝后山东父老请求朝廷将其灵柩归葬山东,这是民心褒奖,无冕之荣。在丁宝桢主政四川时期,深感家乡盐价腾贵(黔地无盐,以食川井盐为主),于是整修盐道,造福桑梓,此桥即为历史见证。
从开龙场九驿沟通东西的奢香夫人,平修古道重建采石桥的谌克镇父子,到整修盐道,造福桑梓的丁宝桢,至今日重建蔡石桥的乡民李崇富等人,六百余年来,历史都汇聚在蔡石桥这个节点上。不论是一方豪雄,抑或朝庭官员,士绅百姓,所有的善行,为民所想,为民所为,都实践着一个朴素的使命:造福百姓!
自驾路书:贵阳-普翁站(厦蓉高速)-大街村-杨柳河旁水坝步行古驿道约百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