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论观点,有一些人们是这样来理解的:
他们认为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们在表面上虽然是文明的,但赖以生存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森林中弱肉强食的原则。
这种所谓的“适者生存”思想,成为了一般无论是在个人竞争、商业竞争等关系上专门残酷无情、唯利是图的人们一种蒙蔽自己良知的工具。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那样做,是在遵循“大自然的法规”来行事。
一、演化中的竞争关系
不论是人类或者其他动物的进化史,都是伴随着不断地生存竞争。从类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竞争:
第一种生存竞争是异种竞争,即各种不同种类物种间的竞争,比如老虎和鹿,蚂蚁和食蚁兽。
另一种竞争是同类竞争,比如老鼠与老鼠之间,狮子与狮子之间,人类之间。
另外还有同类不同族、同科不同类、同食物链不同类等其他竞争关系,因影响力相对较小,就不扩展了。
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凡是发展出多种繁杂的同类竞争工具的动物,常常无法应对外部竞争,因为他们要不早已经绝种,要不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例如,雄孔雀的尾屏在吸引异性时可以用来和别的孔雀竞争,但在应对突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外部竞争中却是一个累赘。
再如,许多毛象类的巨大爬行动物都有极好的进攻和自卫工具,却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绝迹。
二、演化中的合作关系
在人类或者其他动物的进化史上,除了竞争关系之外,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关系——合作关系。
物种的合作关系主要为同类合作。比如狮群、鬣狗等。也有跨类合作,比如犀牛和犀牛鸟,北极熊和北极鸥、北极狐等。
在主要的同类合作中,无论是哪个种类,合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的。
飞禽走兽都是同类合群居住,一旦找到食物或者受到惊吓就会喊叫出声。他们能够发出的叫声极为有限,而我们人类用来表示并报告他们神经系统内的反应的各种声音——也就是语言要灵活多变很多很多。
除了发展语言,人类又用了种种方法在石块、兽皮、纸片上做一些记号或痕迹代表记录语言。这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能从这么多物种中脱颖而出——强大的沟通交流方式与可以传承的文字。人类凭借这两种基础优势,可以做到彼此间多种纬度、多种类型的合作模式。比如同部落里的分工合作、社会团体的合作、同行业市场主体竞争关系外的合作等。
三、总结
合作关系往往容易被那些片面的单以“弱肉强食”来理解演化理论的人们所忽略。这些人用这样的思维来指导自己行动的,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最终为错误认知付出代价的是他们自己。
综上而知,看似一个对概念细节不够严谨的理解,导致的结果是离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经常审视自己的认知观点,避免出现理解偏差,是一个终身成长者必不可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