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 王少玮
每当捧起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这本遗作时,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页页鲜活的文字,带着我目睹了老师一生的教育风采。我不断想象着他在课堂上的、学校里的、生活里的各种风度,还有时刻围在他身边的那群孩子们的可爱的眼神,那该是多么面美妙风景啊!
于永正,一个中国基础教育界“闪亮”的名字,一个令无数教育人景仰的名字,一个让许许多多老师、读者、听众,学生及家庭受到教诲和影响的名字。他的身上有诸多荣誉:“特级教师”、“跨世纪名师”、“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可是我想,他最喜欢的称号还是那一声“于老师!”。他的行为、他的言语,处处透漏出他的育人情怀,处处折射出他的教育思想和智慧,这是值得我们后辈教育者去学习和追寻的!
于永正老师从教五十年,这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他把自己也教成了一个孩子。这该是一个多么富有童心、童趣和智慧的老头呀!这本书中收录了于老师在生病、治病的三年里,在报刊上发表的20多篇文章,以及他在白血病复发的两个月期间,在病床上整理完成的30篇教育故事。老师在弥留之际,反复说道:“如果上苍在给我些时间该多好哇,我就可以再多给教师们留下些文字了。”我想,虽然病痛难忍,但于老师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必定甘之如饴;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也如播撒火种般,在那热爱教育的人的心田中产生热量,孕育着能量。他就是一团一直在燃烧的火,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撼动着我。
在《想念贝贝》一文中,于老师回忆了他的学生--上官贝贝,一个娇美可爱、能歌善舞、富有艺术气息的女孩,她离开人世时仅仅只有12岁。文中写道他和朱校长去看望贝贝时,于老师这样鼓励贝贝:“你回到学校,我一定把作文课上得更好”。我想于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和学生一次次美好的约会。他的课堂里有着爱的承诺,有着不愿辜负的情怀,有着满满的责任感……当贝贝回到学校后,在电视台录制课堂教学电视片时,于老师又特意给身患绝症的贝贝多次发言的机会,为的是尽量多地留下她甜美的笑容……对人世间苦难和不幸的同情,让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充满了悲悯之情。也正如他自己这样评价道:“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是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
在《象牙筷子》一文中,于老师又想方设法引导启虎去接受新妈妈,最终他用自己的智慧温暖了一个重组的家庭。他竭尽个人所能,帮助着像启虎这样学生去克服各种精神困苦,用爱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就是一团一直在燃烧的火,在学生面前,永远有热、也有光。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启发着我。
“几十年里啊,我努力练朗读,力求让我的朗读有感染力;我努力练书法,力求让板书成为学生的字帖,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认真”,什么叫“一丝不苟”;我努力读书,力求把自己这本书写“厚”,把自己的“水缸”装满,努力写好“下水文”,力求使其成为学生的习作例文……总之,努力做到当我再说“我就是语文”时,底气能够更足点儿。”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我就是语文》一文中的记录。于老师都这般自律,我们后辈哪有可以松懈的理由?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教师不“厚积”,终将在教育这一行业被自己的学生所“抛弃”。如果我们教师不“积淀”、不“前进”,如何能够担当起国家、社会、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和嘱托?也许我们奋斗一生,也不可能像于老师一样,成为学生记忆深处的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但是做一个有情怀、有热量、有底蕴的老师,我们自身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们的人生价值也才会有份量。
读完了于永正老师的故事,他所留下的火种自然地照亮了我,他这颗为教育而生的幸福灵魂,也影响着我。我相信,更多的教书人,他们的教育情怀不断被于老师的文字唤醒。终有一天,在一个没有预知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教育故事纷沓而至,更多教育者的课堂熠熠生辉。我们都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为中国教育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这也正是于永正老师所期望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