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平原地带,宽五十公里,长三百多公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周边地势险要,不容易受到战乱的滋扰,必然成为一代王国的开基之地。
关中平原的南方,是一道巨大的山脉-秦岭,诸多的山峰高达三千米以上;关中平原的北方是一系列被称为北山山系的山脉;关中平原的西方,宝鸡以西迅速爬升,进入了南北走向的六盘山;关中平原的东方,黄河以南,顺着秦岭余脉向东形成了几个小的山脉:小秦岭、崤山、外方山、熊耳山、伏牛山,黄河以北则是太行山、中条山,将中原与关中隔开。
关中盆地周边的山脉构成了进入关中的巨大障碍,任何人想要攻打关中地区,都是艰险重重。在这些群山之中,只有几条孔道可以通过,将关中与外面连接起来,于是这些孔道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在关中盆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关塞最为著名,分别是东面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南的大散关以及西北的萧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从关中到中原的必经之路。从关中盆地沿渭河进入黄河谷地,再顺着函谷关进入三门峡一带,最后离开黄河河岸,向南突破小秦岭和崤山,就可以进入前往洛阳的大道。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都是山东入关中的重要通道。
散关道
在宝鸡附近有一个关口叫大散关,从散关向南有一条通道到达汉中地区,这条路就是著名的散关道,也就叫故道。
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萧关
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汉文帝十四年,匈奴曾入萧关,袭扰北地等郡,致使关中震动。汉武帝时,国力增强,重视北边国防。汉武帝曾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外,中原政权频受其扰。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北宋时,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称雄西北。在宋夏之间近百年的对抗中,萧关一带为双方对峙前沿。
武关
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楚怀王即被执于武关;秦始皇东巡皆经武关;刘邦入武关定关中,郭子仪于武关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后出武关而进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