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传了一段微博上的视频,看了让人动容。说的是在冬至这天,郑州一公交站免费邀请环卫工人吃饺子。有位大爷端到一碗饺子后突然哭了,哽咽说“好久没有吃过一顿这么好的饭”。这年月,一顿饺子就能让一位老人唏嘘不已,背后一定有故事。
原来老人的儿子是一名保安,家里有三个孩子,还在郑州贷款买了一套几十万的房子。他每月3500块的工资不仅要养活一家人,还要还房贷,所以过得很拮据。老人心疼儿子,为了帮助儿子,一把年纪了起早贪黑的做起了城市环卫工。
关键在于:老人每月的工资是2120元,他给儿子2000元交房贷,自己就留120元作为一个月的生活费。看到这,我的心里无比难过。120元,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能买到什么样的生活物资?老人有多久没吃到肉,才会因为吃到饺子而忍不住失声痛哭?
一位古稀老人,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做着艰苦的工作过着清苦的日子和儿子一起养起了房子。
我想:老人这么做,绝大部分是出于自愿。这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的父母,包括已成为父母的我们,对子女的付出就像诗中所写“春蚕到死丝方尽”。孩子有难时,有钱的出钱,哪怕卖房,把养老的钱拿出来也在所不惜;没钱的就出人,抚养孙子辈,接送他们上下学,操心学习,直到不能动弹为止······我们做不到像国外的老人那样拥有老年后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可是,这代表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无偿付出了吗?
那位环卫老人的儿子,难道你因为工资低,孩子多,房贷压力大,就可以让你的老父亲半夜四五点起床,冬天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夏天忍受着难耐的酷暑和肆虐的蚊虫,只为让你和你的孩子们过得更好?你每个月接过老父亲的钱有没有深深的愧疚感?
你的不孝,不是说明你过得不易,而是说明了你的无能。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初中同学。
他从小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农村家庭,为了供他读书,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懂事的他学习一直很努力,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因为学习好,他一路非常顺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然后进入大型国企,现在自己出来单干做起了老板,成了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不光事业成功,还是出了名的孝子。父母恋着故土不愿去他乡生活,于是每年夏天和冬天,他都会把父母接到他所在的城市过一阵子,就是怕年迈的父母热坏冻坏。父母身体有恙,他会放下手头一切事情,陪护在双亲的身边,端茶送水寻医问药,直到他们痊愈。
经常见他在朋友圈里晒父母的照片: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老两口坐在沙发上,一脸的幸福安详;有时是老两口趴在窗台的背影,在等孙女放学呢;有时是老两口在外面的饭店就餐,有儿子作陪吃嘛嘛香!
很感动他对我说的一句话: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老了也干不动地里的活了。我之所以一直努力,就是想让父母有尊严的安度晚年。
努力,不仅仅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更能让父母过得好。
那位环卫老人的儿子,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打一份工,或是积极寻求其他增收的办法,而不是让辛苦的老人因为能吃上一碗饺子而感动落泪。
我们做不到人人都能成为成功人士,但是我们会尽我们所能去尽孝。
河南大学生张尚昀,他的母亲遭遇车祸造成脑震荡,引发癫痫等病症,彻底失去劳动能力。面对生活的不幸,他一边打工求学,一边给身患重病的母亲治病,数年如一日,演绎了“当代孝子”的传奇。
开封大学副校长退休后,毅然拒绝高薪返聘,和老母亲回到农村老家,为她洗衣煮饭,侍奉左右。他说:“在母亲怀胎六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母亲和我这个遗腹子,既然母亲想回老家,我就得陪她回老家,不能让她孤独终老,我要陪她每一天。”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之本,我们不能忘本。行孝,从来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是要拿出行动来。
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个故事。
三位妈妈在水井旁打水,累了在聊天。第一位妈妈夸赞自己的孩子说:“我家孩子可厉害了,跟斗翻的很棒!”说完,她的孩子从她们身边翻着跟斗过去了;第二位妈妈夸赞自己的孩子道:“我的孩子唱歌很好听,就像百灵鸟!”接着,她的孩子唱着欢快的歌从她们身边过去了;第三位妈妈有些尴尬,因为和她们比起来,她的孩子太普通了。这时,只见她的孩子不声不响的走过来,把妈妈面前的水桶拎走了。
这个故事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关于孝道的启蒙。
它让我明白行孝并不难,你需要做到的是:
第一,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不让他们担心,少一点牵挂。为尽孝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第二,不过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顿饭,陪他们唠唠嗑,打两圈麻将,给他们买点爱吃的东西,带他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爱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的美好。
愿天下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