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的来源:
由哺乳动物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B细胞的分化发育】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 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膜型免疫球蛋白
- 编码BCR的基因群在胚胎阶段是以分隔的、数量众多的基因片段的形式存在
- BCR基因片段发生基因重排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CR
【Part a.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重链:位于第14号染色体长臂,由编码可变区的V、D、J基因片段以及编码恒定区的C基因片段组成。
轻链:分为k基因和λ基因群,分别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短壁和第22号染色体长臂,但编码轻链可变区的只有V、J基因片段,编码恒定区依旧是C基因片段。
重排工具
- 重组激活酶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
-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ribo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
- 其他重组酶(recombinase)
具体怎样重排才能产生有功能的BCR呢
V-D-J(重链)或V-J(轻链)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
如何保证B细胞克隆单一的特异性以及只表达一种Ig型的轻链?
- 等位排斥 : B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重链(或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重链(或轻链)基因的重排
- 同种型排斥 :指k轻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λ轻链基因的重排
【Part b.BCR的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 组合多样性:基因片段的排列组合
- 连接多样性:连接过程中发生的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
- 受体编辑:识别自身抗原的BCR在RAG基因活化的情况下,发生轻链VJ的回炉重造
- 体细胞高频突变:成熟B细胞编码V区CDR部位的基因序列发生碱基的点突变
【Part c.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 祖B细胞:开始表达Igα/Igβ异源二聚体,是B细胞的重要标记。(Igα/Igβ)是BCR复合物的组成部分,主要介导抗原刺激后的信号传递
- 前B细胞: 特征是表达前B细胞受体(per-BCR)
- 未成熟B细胞: 特征是可以表达完整的BCR(mIgM)
- 成熟B细胞: 初始B细胞,表面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其可变区完全相同
抗原非依赖期:B细胞在骨髓的分化发育过程不受外来抗原影响
抗原依赖期: B细胞在骨髓微环境诱导下发育为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到达外周免疫器官的B细胞区定居,在那里接受外来抗原的刺激而活化、增殖,进一步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Part d.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 克隆清除
- 受体编辑
- 失能
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Part a.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a)异二聚体组成
-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但浆细胞不表达mIg
- Igα/Igβ(CD79a/CD79b) Igα/Igβ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Part b.B细胞共受体】
B细胞表面的CD19与CD21及CD81非共价相连,形成B细胞的多分子共受体,能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在复合体中,CD21(即CR2)可结合C3d,形成CD21-C3d-抗原-BCR复合物,发挥B细胞共受体的作用;
CD19传递活化信号,此外,CD21也是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
【Part c.共刺激分子】
B细胞的活化不仅需要第一信号,还需要第二信号
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 CD40/CD40L,前者位于成熟B细胞,后者位于活化T细胞,二者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
- CD80和CD86 它们在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在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它与T细胞表面的CD28和CTLA-4相互作用,CD28提供T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CTLA-4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
- 黏附分子 表达于B细胞的黏附分子有ICAM-1(CD54)、LFA-1(CD11a/CD18)等,这些黏附分子也具有共刺激作用
【Part d.其他表面分子】
CD19 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
CD20 表达于除浆细胞的各发育阶段的B细胞
CD22 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其胞内段含有ITIM,是B细胞的抑制性受体,能负调节CD19/CD21/CD81共受体
CD32 有a、b两个亚型,其中CD32b即FcγRIIB能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
<人卫医学免疫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