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三)被情绪掌控之后
迟到千年 2023-9-19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要面对和应对孩子的哭闹,且会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越大哭闹反而来得更为猛烈一些,而应对孩子哭闹的方法理应有所差别。
两岁以下的低龄孩子,因其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孩子的哭闹大都是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比如饿了、生病了身体不舒服、环境变化让他们心理上还无法适应等等,所以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需要第一时间拥抱孩子,想办法及时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许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爱。
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已经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个人意识,知道了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用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大人的要求来做了,因此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诉求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比如,你对孩子说今天给你穿这件蓝色的衣服,孩子会不假思索地说不。
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更麻烦的是执拗敏感期相继到来。孩子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坚持又回来了,而且这种坚持可能会升级成为更加难以应付的执拗,甚至许多时候孩子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绝不退缩。
比如,到了吃饭的时间点,孩子想玩一会儿再吃,如果这时大人用强制的方式让孩子去吃饭,势必发生一场哭闹与权力的争斗。
孩子希望按照自己,也就是“我”的想法和意图行事,所以他们不能够容忍大人改变或者跟他们对着干,一旦发现大人不顺应他们的心意,便会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哭闹。
正是因为孩子处于执拗敏感期的种种不解表现,让我们大人们很难招架,甚至很多时候的第一感觉就是孩子非得跟我们对着干,所以才有我们经常听说的一种说法,两三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随着孩子心智的发展,他们慢慢地发展,有时候哭闹是一个十分好用的武器,一旦大人无法抵御哭闹的威力便能够满足他们的诉求和想法。
为了增加玩子的运动时间,也深受某音的影响,我给玩子在某东上买了一个蹦床。玩子和YI FAN哥哥,俩人在蹦床上玩得兴致勃勃,难分高下。
约莫八点半,YI FAN哥哥的妈妈告诉他已经到了洗漱和睡觉的时间了,按照她们俩玩之前的约定,现在得回家了。听到要回家,YI FAN并不乐意,他对蹦床还意犹未尽呢。于是,他先试着向妈妈申请再玩十分钟。在他妈妈明确表达拒绝后,他便使出了杀手锏,躲在蹦床里哭闹了起来。最终,他在他奶奶的好说歹说之下,才哭着回家了。
哭闹,真的就是孩子拿来对付父母和大人最厉害的手段或工具。孩子探索着在各种场合使用哭闹这一工具,一旦他们发现使用这一工具能够满足自己的诉求,日后他们将会更加频繁地使用它。毕竟,有简单好用的方法,为什么要动脑子想其他的方法呢。
其实,孩子使用哭闹这一工具是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使用这一工具的场合,一定有无法抵挡他们哭闹的大人在场,毕竟他们哭闹的真正目的是让这些大人妥协,又或是为他们撑腰,从而达成他们的诉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些孩子贼精贼精的,见人下菜碟”。
玩子也不例外,如今也时常通过哭闹的方式来对付我们,尤其是贾董和奶奶,因为她俩更加宠溺他,他知道妈妈和奶奶可能会为他撑腰一起来对付我。
所以,如果家里的孩子经常以哭闹为工具来让大人妥协满足他们的诉求,不妨剖析下家庭成员,看看哪些成员比较容易宠溺孩子,轻而易举便满足孩子的诉求。
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毫无疑问,需要做出改变的是我们大人。我们需要改变与孩子打交道的方式,并不是孩子的每次哭闹,我们都要妥协。我们应该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诉求,如果诉求合理则满足,如果诉求逾越了规则,则应该明确地表达拒绝。
与此同时,逐步地与孩子形成一些明确的规则,让孩子有规则意识,在规则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尽管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苦恼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当孩子采用了哭闹这种方式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陷入情绪的漩涡之中而不可自拔。
孩子哭起来伤心的样子并不是弄虚作假,在当下时刻他们真的十分得伤心难过,这时候的他们无法逃出情绪的漩涡。这时候讲任何道理都是无效对话。
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的处理方式是让玩子静静地哭一会儿,我则在旁边陪着他等待他释放情绪。这时候尝试抱他或哄他,他反而有些抵抗情绪,因为这时他正生我的气,认为是我的错。等过一会儿他的情绪充分释放缓和之后,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我以为这种方式已经是最好的处理手段了,但后来当我问过玩子的感受,他明确地表达了当他正在哭的时候,他希望我能够抱着他时,我才理解到即便孩子当下生着父母的气,他们仍然离不开父母,仍然希望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抱着他们即便他们反抗或打我们一两下,我们仍然不松开手,这或许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一种方式。
其实,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们大人也是一样啊。当我们被情绪控制之后,我们也无法自拔,这时候对方的讲道理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挑衅行为,这时候对方站在一旁看着我们、陪着我们也是一种挑衅行为,他们就像是在嘲笑我们懦弱一样。
很多时候,爱需要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含蓄隐忍地爱可能被误解和忽略。
当我知道了玩子的正确想法后,当他在用哭闹的方式对付我时,我便主动抱他,即便他打我一两下,我仍然主动抱着他,并说道:“我知道你很难过,正生我的气,但你说过你还是想要我抱着你的,所以你打我一两下我也会抱着你的。你好好哭一会儿吧。”
但是,当他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动手打我时,我仍然会逃掉,并且明确表达说出我逃掉的原因是因为他打我。事后问他我这样做行不行时,他毫不犹豫地表达可以。或许他也知道,当他处于情绪漩涡之中时,他的行为也不受控,打人固然不对,但无论谁也不应该默默地接受被别人打。
总体来说,对待孩子的哭闹,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哭闹,都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但这种爱并不是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