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怎么看待善与恶
文/半个错别字
看完《三打白骨精》,我心里就想,以后选电影不能再以豆瓣的评分为主要依据了,这么一部好片子,居然被黑成5分的水准,想不通。对于《西游记》这么一部深入民心近30年的经典,能够拍出新意的确不容易,我想不仅仅是郑保瑞导演,任何去试水这样片子的导演都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特效。如果《寻龙诀》是8分的话,我愿意给《三打》9分。特效作为现代电影观感技术的一大应用,其逼真、扣人心弦的效果往往会使电影的观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特效就像人的衣服,是用来承托人的气质的,如果太炫技,剧情和现实场景不能很好的融合,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寻龙诀》是国产特效技术应用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但剧情和场景还是有一点代沟的,而《三打》的特效对于剧情的渲染绝对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但做的精致入微,而且还特有情怀,比如巩俐那一袭若烟似墨的黑白长裙,典型的中国水墨山水临摹,传统古典元素在这里典雅到淋漓尽致,从而使白骨精无暇中生出了艺术美。
笑点。个人觉得《三打》的笑点还是比较克制和顺应角色需要的,没有一些人说的那样烂俗。比如唐僧为了阻挡悟空继续打八戒和沙僧,结果一不小心把八戒和沙僧推到了山崖下。再比如,唐僧说,尊驾(悟空),看你一直在飞,也够累的,不如下来坐马。这句笑点,看着太没梗,其实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唐僧始终是用凡人的视角看这个世界的,他看悟空一直在飞就像看待普通人一直在跑一样,肯定将心比心会觉得累。如此种种,《三打》的笑点虽然没有达到让人拍案叫绝的妙处,但却是始终不脱离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做到了既为主题服务,又烘托了氛围,相比《美人鱼》那些似是而非的无厘头,我觉得好多了。
角色。相比较电视剧《西游记》对于角色善恶分明简单直白的描写,《三打》给角色注入了更符合人性发展的前因后果。比如白骨精的前世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女孩,被人类认为是妖孽,而抛弃在荒山野岭上被秃鹫分食最终沦为妖的剧情的加入,也更加符合剧情中人性的发展。再如,关于唐僧悟空师徒二人的磨合,我觉得描写的也比较自然。悟空二大白骨精前一直喊唐僧“小和尚”,唐僧也敬称悟空为“尊驾”,后来是在唐僧的行言教化下才形成正儿八经的师徒关系的。孙悟空千年的修行,几百年的道行,特立独行的性格,想让他恭恭敬敬地喊一个人师傅是不容易的,如果像电视剧那样,只是因为唐僧揭了经符放孙悟空出来就确立了师徒关系,也太生硬了。
思想。我对好的电影的判断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对观众情绪的调动,一个是是否给人以思考回味的空间。如果一部电影,既没有击中你的笑点或泪点,也没有让你可以回味的东西渗透其中,那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失败的。《三打》笑点不说了,泪点也是有,但更让人值得回味的是剧中对于佛心和妖心的探讨,台词中句句渗透着禅意,处处闪现着佛法的灵性之辉。《西游记》原著本来就是一本取佛经的小说,整个小说也是在讲如果用佛法如何度人心妖心的,但我们看到的电视剧,这忙面处置的太过简单,而《三打》关于佛法中善恶的探讨是很让人值得回味的。
悟空问唐僧,你去西天取经,那破经上讲什么?唐僧说,真相。
悟空说,我火眼精金看到的才是真相。好可怕啊!
观音对悟空说,你看到的是真相,他(唐僧)看到的是心相。
佛经的真相和悟空看到的真相怎么区分?心相又是个什么东东?
唐僧对悟空说,你和我很相像,我们都是用自己眼睛里看到的对与错来衡量别人的错与对的。但相像,不等于等同。悟空的是火眼金睛的天眼,能看见善恶真假,但唐僧却是心眼佛眼,看到的是迷失和觉悟。都是真相,但真相的层次不一样。
佛法于世,如何看待善与恶?我们通常认为是惩恶扬善。但佛说,惩恶扬善是世间法,而佛法不是世间法。前几天看李开复的书,他患癌在佛光山修养的期间和星云法师有一段谈话。李开复请教星云法师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社会上的“恶”?星云法师说,一个人倘若一心想除恶,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恶。如果一心行善,则表示他看到的善。大师还说,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论善恶美丑,都有存在的价值。就像一座生态完整的森林里,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完美与缺陷本来就是共存的,也是从人心产生的分别。如果没有邪恶,怎能彰显善的光芒?如果没有自私的狭隘,也无法看到慷慨无私的伟大。所以,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
再回到《三打》上来,唐僧对悟净说,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在唐僧眼睛里,是不执著善恶的,他只看到迷与觉。所以当他知道白骨精的悲惨身世时,他心里首先体会到的是白骨精的不幸,从而也理解了她沦落为妖的缘故,他不认为这是恶,这只是一时的迷;当他明白西海国王吸食百千孩童精血也只是为了医治他那患了怪病的手臂时,他也能理解他行恶的原因,知道他也是一时迷。所以电影最后,当道貌岸然的云海西国国王被揭穿后,孙悟空本着惩恶扬善要棒杀他时,唐僧说,不可杀。当白骨精一味要吃唐僧肉做一个不悔改的妖精时,孙悟空要降妖除魔时,唐僧说,不可杀。而当白骨精要自绝于唐僧体内而宁死不愿悔过时,唐僧也宁愿牺牲自己而去度化她。所以,再回头看,当西海国王对唐僧说,小和尚,人间早成了地狱,人性的恶,佛都灭不了。就凭你?妄言。而唐僧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我此去西天取经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否则,即使我过了千山万水,也过不了自己的心。
《道德经》讲,“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也是这个道理,善恶从来不是对立的,是互相彰显相生的。对于善与恶,我们应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这就是我从《三打》明白的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