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九月的尾巴上,听着朴树的《九月》,不禁想起那些匆匆忙忙,却又云淡风轻的情愫,像开在九月的花朵。
几年前的一天,偶尔路过街角的一家小店,瞥见橱窗里青黄的桔子。原本没打算买东西的我,看到这样的桔子,想起那种久违的清香,竟不由自主地走进去。
当我挑了几个带着薄薄凉意的桔子,才看到收在柜台的年轻人。那是个很普通的年轻人,却让我心头一动。如果能允许我用矫情一点的话来表达,我只好说,他大约是我前世里亲密的爱人,我一眼就认出他来了,可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认出我。
怅然遥相望,疑是故人来。
然而,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自然明白该怎样装作若无其事,才不至于显得太古怪。我移了目光,默默拎着那几个桔子,它们看起来很好吃。
因为是小店,柜台处零散地站着两三个要结账的顾客,并没有人排队,我也站在那里。我离他比较近,而他先接了旁人手中的东西过来,熟练地扫码,终于把我一个人剩下了。
他接过桔子,对着我犹豫了一瞬间,然后称重。我瞧见计价器,便打开手里的钱包。这时,他忽然用很小的声音说:“我请你吧。”
镇定自若的我这下有点乱了阵脚,赶紧说着:“我有钱,我有钱。”飞快地掏出几块钱,带着桔子落荒而逃。
那种相遇,就像我在一艘船上,遇见了岸上的你,河在流淌,天在下雨。
冰心有篇散文,其中两次提到:“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
我幼年读到,只觉得这一句很美,至于为什么美,又说不出。
后来有朋友讲了一件事。他坐火车,睡了一夜,清早醒来,忽然看到与他相对的座位上,有个长发女子正临窗坐着,晨光打在她脸上,说不出的美。
朋友平日里是个挺有修养的人,而当时却按耐不住,做贼般的悄悄拿起了手机。正当他要把这美景收入囊中的时候,镜头里的美人忽然对他莞尔一笑。她看见他了!
朋友羞红了脸,冲她冒昧地点点头,然后捕捉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他时常把这照片拿出来,照片里,那个美丽的过客,笑容晴空万里。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意犹未尽,问他,你没过去打个招呼吗?没有要她的微信号吗?
朋友摇摇头,他说,他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而且也没必要知道。
如果从这样美好的一瞬间演绎下去,最后落入俗套,岂不可惜?
有一种情愫,不求成全。
如同我从你的世界路过,微微一笑,然后离去。
世界是奇妙的。
比如王洛宾在大西北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而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那种隔山又隔水的遥相呼应,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三毛和荷西是旷世绝恋,而三毛和王洛宾,却是一种说不清的情愫。
在这场情愫中,我一直遗憾于三毛的坦荡与热烈。她几乎横冲直撞,来到了王洛宾的生活里,以笑容和眼泪相对。
她要的很简单,却忘了这世界的复杂。是的,世界很奇妙,却也很复杂,记者们蜂拥而至,举起摄像头对准了他们,试图捕捉所有微妙的情愫,然后大肆宣扬。
王洛宾已经七十多岁了,唱了大半辈子情歌的他,此时却表现出了足够的克制。无论对三毛,还是对记者,他都以世故而又慈爱的态度相对。
三毛终于收拾了自己的行李箱走了,这次漂洋过海的冒险,像是她生命里的回光返照,灿烂而又短暂,被世俗所扼杀。
一百多天后,三毛在台北自缢,王洛宾悲痛得不能自已,为她写下了最后的绝唱。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
她是那么美好,他怎么可能不心动。
朋友晓珍最近常对我和蓬蓬提起一个写诗的男孩,提的次数多了,我们打趣她是不是爱上了这个诗人,晓珍对此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诗人,还一起吃了顿饭,相谈甚欢。饭后,诗人走了,蓬蓬犹豫再三,说,晓珍,我看你和诗人谈场恋爱还行,要是过日子,还真过不到一块儿去。
我也看出来了。晓珍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做事向来不拘小节。而诗人呢,一顿饭吃得有板有眼,活像一只爱惜爪子的小猫,而且他居然因为怕鱼刺而不敢吃鱼。
晓珍听罢哈哈一乐,说,太好了,我就没打算跟他一起过日子。
晓珍不仅没打算跟诗人过日子,也没打算跟诗人谈恋爱,她只是对他暖暖的微笑偶尔心动而已。
是呀,干嘛非要因为这点心动,就硬拼凑成一对怨侣,然后在“该不该叠被子”和“手纸扯成什么样才对”的争吵中消磨余生呢?难道这样的怨侣还不够多吗?
有一些美好,一开始就发生在错误的人或错误的时空里,我们只要看一看,笑一笑,浅尝辄止就够了。
只有小孩子得不到心头的爱物,才会毫不顾忌地大声哭泣。比如丰子恺有一幅漫画,画的就是小孩子吵着要月亮,那无疑是娇憨可爱的。
而长大之后,我们渐渐明白:春有百花秋望月,便是人生好时节。
不是所有的花开过之后都要结果,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经历起承转合。
同样的,不是所有心动,都要成为一种执着,有时候单单遇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就足以抚慰我心。
这一种情愫,原本就不求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