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线:李大钊被迫出逃与返回北京
序幕:
“反对张勋复辟,誓死维护共和……”北京街头传来了李大钊铿锵有力的演讲,民众也跟着一遍遍高呼!
同样是留洋回来的青年人,一品等一党人却向复辟党马队长告状:“说有人煽动民众反对朝廷。”
瞬间,街头铁骑呼啸,发起了追捕李大钊的行动。
混乱期间,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
“抓大胡子!”街头传来的呼喊声让人为李大钊捏了一把汗。幸好世炎及时报信,章士钊紧急护送大钊去上海避难。
北大校园的师生也掀起了反对复辟的热潮,同学们自觉地做小旗上街宣传。
风声更紧了,郭心刚、邓中夏、李大钊都上了抓捕的名单
🧗♀️蔡公远见:借闹剧为北大谋出路
蔡公带着辞职信去教育部,恰巧碰到了拿着牌匾立于教育部门口的鲁迅,两人都是要表明不与张勋同流合污立场。蔡公借机邀请豫才去北大任教,并劝鲁迅态度已明确,赶快回家,安全第一。
教育部总长范源渊( )接待蔡公,三个人的对话道出了此番闹剧背后的真相:亲日的段祺瑞要出兵欧洲,黎元洪不愿意让段祺瑞专政,黎元洪上了张勋的当,张勋上了段祺瑞的当。黎元洪请张勋协调黎段之争,结果引狼入室。张勋受段祺瑞的怂恿,让黎元洪退位,让小宣统复位。结果遗臭万年。
段祺瑞在天津发布了讨逆檄文,准备攻打京城。张勋的5000辫子军肯定不堪一击,段祺瑞肯定会卷土重来,既打垮了张勋,又赶走了黎元洪,还落得一个维护共和的名声,真是一石三鸟。
范部长提醒蔡公:“北大是新思想的发源地,这种局势蔡元培要避避,否则会成为段祺瑞的筹码。”三人都知形式发展,蔡公连夸局长高明,局长却也深知蔡公来的目的。
聪明人的对话有趣!
🧗♀️李大钊与两兄弟见面
两兄弟英雄少年,气度不凡。李大钊自嘲是仓皇出逃,狼狈不堪。
学院门口,陈延年和乔年仍在卖《新青年》,柳眉也在。但是学院关门,商店关门。青年人对两次复辟完全不能理解。
李大钊帮助青年分析局势:“改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张勋容不下新思潮,局势不容乐观。陈独秀曾预言,袁世凯后会出现两大军阀,内忧外患,结果都变成现实。”
延年提出用“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原则”解决中国问题,或许是唯一出路。李大钊又分析为何不可行:“一是欧洲无国用此治理国家,二是年轻人要多看多听。”
🧗♀️蔡公筑梦:北大教育改革
昨天买的衣服今天又不能穿了!大街上到处扔的是清朝服饰,冯国璋代行总统。
晚上,蔡元培唱着京剧,抒发着自己掩不住的高兴心情!范源渊来访,带来礼物,开玩笑说这是段祺瑞给蔡公的“嘉奖”:退回辞职信;教育经费增加,为北大招募有才志士。蔡公邀请好友一醉方休,以解近三个月的忧愁。
复课后的第一次会议,蔡公谈到战乱后北大的梦想:北大教育改革教学,红楼即将俊工,聘任工作,暑假安排。
陈独秀提出外籍教授解聘和管理问题。外籍教授由教育部管理,北大只发工资,不好管理。学校要有职有权,才是最好的管理办法。
其中辜鸿铭的问题较大,蔡公另列讨论。
陈独秀兴奋地告诉蔡公并申请去上海接胡适。胡适未获博士学位,但是,蔡公的聘书等一切早准备好,实属破例中的破例!此时,周树人(豫才)也来到北大,与陈独秀在蔡元培办公室相遇,两相见恨晚。
蔡公与鲁迅谈到两件事:一是新文化运动添了一员大将,请鲁迅来北大任教,入伙新青年。二是设计北大校徽。蔡公认为当时的鲁迅看问题最尖锐,评价极高!
🧗♀️好友父子久别重逢
陈独秀去上海,君曼准备很多东西,让带给两个孩子。
谁知胡适回老家绩溪了。
易白沙和邹永成赶来相见,三人紧紧拥抱,热血男儿的真性情。此时,易白沙在湖南教书,邹永成部队已解散做了顾问,两人还合作做军火。
曾经,在广州,孙中山先生告诉易白沙:“必须打倒军阀!”
陈独秀说西方国家也如此。
“军阀混乱,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中国没有一个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灵魂人物,却被一个个军阀玩弄于鼓掌之中,令人寒心,令人心痛”,易白沙心痛地说:“中国完了!”说着说着痛哭流涕,看得我们也是心痛至极!
李大钊被迫逃亡,却趁机考察国情,清理自己的思想。面对张勋的失败,国民也开始反思。“文化启蒙,思想运动”,最终要找到真正救国之路!
父子三人相聚,汪孟邹批判陈独秀别在儿子面前“装”!
父子从谈吃包子到谈国家,引申到延年和柳眉的纯洁友谊。延年提出了,全社会的人通过自律,实现道德完善,超越家庭和恋爱的友爱原则。
段祺瑞宣布中国对奥地利、德国的宣战,协约国和美国相继向中国政府保证,尽力赞助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大国当有之地位及其优待。
🧗♀️蔡公功勋:北大校徽诞生记
对于周树人设计的校徽,一方认为反映了北大肩负着开启民众的重任,有脊梁的象征意义。三个人排列上面,两个人靠背的是学生,下面两个是弯腰弓背的学生老师,用肩部托起两个学生,甘为人梯的老师,学生志存高远,北大薪火相传。反方却认为太抽象,巧计轻浮。
胡适来了,陈独秀与其拥抱和鞠躬,两种礼仪显示了新思想。
两人吃涮羊肉,陈独秀充满希望地说:“《新青年》交由李大钊和胡适主办。”
胡适敬佩陈独秀的二十年不谈政治,专注于开发民智、启蒙思。表明自己的态度:“无怨无悔,做一头弘扬文化的徽骆驼。”
【百度徽骆驼: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金声(字正希)抗清被俘于绩溪(胡适家乡)丛山关,他密令部属退守皖、浙边界的荆州山区,利用地形,封锁四岭,不降异族,要做徽骆驼,意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任劳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徽骆驼之名由此不胫而走。”不过,由于徽州人爱出外经商,所以徽骆驼多用来比喻徽州的商人。《绩溪牛与徽骆驼》一文中说,处于皖南深山中的绩溪县并不产骆驼,这是一个典故。满清灭亡了南京的弘光政权,逼近徽州府,金声、江天一扼守绩溪丛山关奋勇抵抗,却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金声被俘前告戒部下:“要做徽骆驼,不降异族”。后来满清绩溪县第一任知县侯宪武上任没几天,就死在城内舒家巷人的菜刀下,幸而县署衙役诳称泾县窜匪袭衙,才避免了一场屠城之灾。在绩溪东乡,金声余部和这里的人民扼守山谷,坚持抗清,奉明朝正朔百余年之久,这正应了绩溪人那股牛劲了,后来胡适先生在给同乡会的题词中多次用“努力做徽骆驼”来激励绩溪同乡,徽骆驼之名遂远播海内外。】
蔡元培来看适之,又是紧紧地握手,蔡公爱才也是爱国!谆谆教导:“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如履薄冰。你们两个一个先锋一个主力,周树人也是一员主将。”
🧗♀️蔡公信任:用事实证明能力
蔡元培却希望胡适开设《中国文学》。胡适选择了《中国哲学史》,他认为,新文化运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是在传统文化的襁褓里诞生的。因为东西文化的不同,所以应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系统梳理,帮助大家理清二者的关系。蔡公赞同。胡适的导师竟然是杜威,还是杜威的高材生。
自古人才千载恨,至今甘醴还是二锅头!
黄侃和申树对北大教授新评议议员候选人名单意见很大,黄侃和辜鸿铭找蔡公评理,直指胡适的才学不够。北大聘任教授也要遵循学术研究和政治思想原则,并提出三条标准:一要共和,二要为人师表,三要在学生中有口碑。
胡适,实验主义大师杜威的高徒,在学生面前有广大的影响。在学生面前做演讲,用事实证明能力。
三个月的时间,学生不能安下心来学习。三个多月的时间,北大的同仁不能平心静气的来研究学问。令人痛心!文化运动还搞不搞,蔡公说:“初衷不改,坚定不移!”
胡适的演讲主题《大学与中国高等学问之关系》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
——《荷马史诗》
辜鸿铭挑衅说:“尊贵的王者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
胡适阐述自己的理解:“我不在乎它的语音、语调,我在乎的是他所表达的内容: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句话是我想对你(辜鸿铭)说的,也是我想送给在座的每一位,也是我们北大人对一个旧的文化的宣言,也是我们对办好新北大的一个郑重的承诺!”
乱局中北大该如何办?胡适立誓:“苦口,秃笔,也要促进中国迈进世界的进程!”
全场师生掌声雷动,这掌声是来自心灵的振奋!
🧗♀️蔡公公义:辜鸿铭该如何存在
“清除辜鸿铭,北大不是清廷遗老的庇护所!”这样的呼声在北大越来越高。蔡公引导学生,北大学风是不人云亦云。
胡适建议保障评议会的权威性、学术性、严肃性,选学生代表参加校评议会旁听,讨论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于辜鸿铭(汤生)持两种意见,蔡公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即课堂教学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劝诫谈话
辜鸿铭在家不由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梳头的,按摩的,研磨的,泡茶的,仆人就六七个侍候。
蔡约辜谈话,辜鸿铭提着南点见蔡元培,还带两个仆人,蔡送家乡茶作为回礼。
蔡问:“离开北大愿意吗?为何?”
时局动荡中,对辜鸿铭来说,北大就是他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所。
蔡帮其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并不是庸才,而是课堂问题,重视讲军师主义,不讲诗歌。
蔡约定: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回到课堂才是留在北大的唯一办法!
辜鸿铭的自信令人佩服:“我怕没有那么大的课堂。我要办系列讲座《论中国精神》,因为教育就是要帮人明辨是非,这是我的道场!
这句话回到教育的本质!引发现代教育着——我的共鸣。
辜教授讲《中国人的精神》
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中国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情绪。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懂得自己的感情,他们会将心比心。我们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散发着芬芳的香水。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和谐。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文化九死而无悔。
蔡公受辜教授的感染,提醒胡适:“新文化运动不要走极端。”
“中国人用心,外国人用脑。”这一幕,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这不就是关于心灵吗?情绪、感情、礼貌,这能用理性来完成吗?
🧗♀️窥见新青年的思想将照亮中国
李大钊仍在南方考察,他看到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反思资产主义社会,探寻中国民主发展之路。
陈独秀致信李大钊,请他回北京。国难当头,不当官,搞新文化与文化运动。
此时,李大钊有了新思想:“对于像袁世凯、段祺瑞这样的反动暴力派,善良的公民有革命的权利。”11月11日,李大钊放弃朋友推荐他做官的机会,踏上了以思想为革命、为使命的新道路。
《新青年》主力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三人终于聚首!
(第九、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