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随想
——“胡编乱造”是好童话吗?
——童话中只有“真善美”吗?
金近小学 叶迎春
儿童喜欢童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儿童时代是最富有幻想的时代,他们把周围的所有东西,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看作是能够有着跟“人”一样的思想,会说“人”话,做“人”事的人。而童话正是以丰富的幻想性牢牢地吸引着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记得我小时候也非常地喜欢听、读、看童话故事,读了《七色花》,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朵七色花,不光实现我自己心中的愿望,我还要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望;读了《宝葫芦的秘密》,我又希望能捡到(或是从天上飞下来)一只宝葫芦,有了宝葫芦,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段多么令人快乐、令人痴迷的日子呀!就这样,我成了一个爱幻想的女孩,我把人世间的一切都想象得那么美好,那么善良。于是,我非常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我把自己小时候读过的《小螺号》、《小朋友》、《儿童时代》等杂志介绍给我的学生,我还极力地推荐一些少儿广播节目和少儿电视节目,没机会一块儿收听、收看,我就把有些节目录下来,播放给他们听,因此,课余饭后我就又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可惜当时我们谈得更多的不是童话,不是文学,而是学习上的一些疑难解答,日常的一些生活琐事。现在我在我们金近小学这个大家庭中工作,才认识到了童话教学的重要性,我才知道童话教育已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开始大力提倡少年儿童读童话,写童话,特别是童话作为一种最佳的德育文体,如何运用童话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许多教育专家正在探讨、研究和争论着。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就自己的所思所想谈这样两点。
1、 童话来自生活,“胡编乱造”不是好童话。
童话,是一种幻想故事。它是伴随着作者丰富的幻想力诞生的。作者的幻想力越丰富,故事就越精彩。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没有丰富幻想力的童话,不会是好童话。可以说,幻想是童话的灵魂。我们的小学生,正处于少年儿童期,是最富有幻想力的。因此,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读一些童话,有的还特别喜欢编童话 。但我们老师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明白,童话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就如同看哈哈镜一般。
比如,大家熟悉的《西游记》里,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一个是猴子的拟人化,一个是拟人化了的猪。我们可以看到,猴子的机灵活泼,猪的贪吃贪睡,都分别在孙悟空和猪八戒身上有所体现。而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如嫉恶如仇、好吃懒做等),也同样在他们的身上鲜明地反映出来。孙悟空虽然能七十二变,但他还是不能“随心所欲”,他也有制约他的人物。这样,故事发展就能曲折而又合情合理。
又如庄大伟的童话故事《氢气人》,说的是一个人生了病,被送进了医院接氧气,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在开处方时误将“氧气”错写成“氢气”,结果输入氢气之后的那位病人,身子就飘了起来,在这位会“飘”的人物身上,自然会发生许多有趣而又离奇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里,作者把“氢气能使气球飘起来”的原理,移植到主人公的身上,使本来并不可能存在的事情,有了一定的较为合理存在的“依据”,达到了那种“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确实,在童话创作时,应该充满丰富的幻想,即要有海阔天空、来去自由的“随意想象”,然而我们在指导学生用“随意想象”来创作童话故事时,又应该注意不要违反童话的“游戏规则”,把完全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随意想象”出来的内容,掺杂进我们的童话故事里,因为这样创作出来的童话,往往会误入“胡编乱造”的误区,即使有较强的可读性,我想肯定是不会有较长生命力的。
2、 童话中不仅只有真善美,还有假恶丑。
读金近爷爷的童话,我们不光能从他的童话中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从而懂得灿烂美好的人生,而且我们还从他的童话中知道了美丽的生活还有一个背后,那里有穿花裙的狼,有打猎人的狐狸,有想过冬的苍蝇。敌人和丑类,就这样露形在金近爷爷那犀利的笔尖下,因此,金近爷爷成了我们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的童话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是一面面时代的镜子,所以直到现在他和他的童话仍深深地永恒在我们读者的心里。
再让我们来看看童话大王郑渊洁写的童话,在他的笔下,成人的各种陋习在儿童纯真天性的对比下显得那样的滑稽可笑。读他的童话,我们会分不清是童话中的现实还是现实中的童话。在他的童话里时时处处都渗透着对我国的教育传统和传统教育的抨击和批判,他用童话的形式把这种批判的辛辣味发送到了极点。他的童话之所以吸引了孩子,是因为这些童话与孩子们实际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紧密相连,书中所描述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非常一致。而与现实不一致且让孩子们开心的是,在这些以现实为背景的童话里,可以看到比现实更自由的学校、更自由的家庭、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更自由的自我乃至更自由的生存之地。正因为此,郑渊洁的书在中高年级小学生中很流行,也就是说意味着,不受成人世界关注的“童话大王”正在悄然地影响着整整一代乃至不止一代的孩子。
写到这里,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学校的童话教学,有没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呢?除了在我们的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中运用童话式教学,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童话,还有别的其他路径吗?如何在童话教学中结合进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教育呢?这都是一些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让我们携手努力,本着对学生生命的关爱,用我们的“童心”和“爱心”,共同来做好我们金近小学的特色文章——童话教学吧!
写于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