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元稹的身上有胡人血统,在盛唐后期,也有一位带有胡人血统的诗人,他叫刘方平。
可能你对刘方平这个诗人比较陌生,这里我提醒你一下,前两年,有一部宫廷剧不知你看过没有,其剧名“寂寞空庭春欲晚”就是刘方平的原创诗句,那首诗名为《春怨》,如下: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此诗写的是:太阳落山了,就要黑天了,华屋之内,一位流泪的宫女望眼欲穿了。寂寞空旷的院落,又一个春天渐行渐远了,雪白梨花落满地,反正不会有人来,大门也不用开了。
刘方平在替失宠的宫女而抱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氛围,这意境,这无奈无聊的心绪,你闭上眼用心体会吧。
而刘方平最为著名的诗,还是他的那首《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诗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夜深了,月光下的房屋半隐半明,北头星和南斗星斜挂在天边。后两句是从感觉和听觉来写:虽然寒气尚未退去,但在这深夜却分明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气息,听啊,绿色的窗纱外,已经响起了小虫子的鸣叫声。
《春怨》写的是寂寞,《月夜》写的是春意,都意味悠长,都能让人在安静中获得美的感受。
刘方平的诗句美,人也长得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刘方平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高祖时期,当时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曾将皇族公主嫁与匈奴王族,和亲家庭的后代多从母姓,因此,刘方平的身上就或多或少地流有匈奴人的血液——他也是个混血儿。
刘方平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作为一个官二代,他却既没有官运也没有官瘾,虽然也曾在天宝年间有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但最终他还是成了一个隐者。
因为一生低调淡然,所以他的朋友不多,只有皇甫冉、元德秀、李颀等有限的几个,其生卒和生平经历在史书上几乎是空白,留下的诗作也只有二十多首。
关于刘方平的长相和人品,其好友李颀在《送刘方平》一诗中是这样描述的:“童颜且白皙,佩德如瑶琼”——不仅肤白而且显年轻,品德高洁就如美玉。
“童颜且白皙”,这容貌应该是一个俊秀的翩翩公子吧?这样一个有才有徳有貌的高士,却要被现实埋没掉,李颀禁不住为之惋惜和鸣不平:“有才不偶谁之过,肯即藏锋事高卧”。
关于刘方平,网上有说他因为留恋山水不归家,结果导致老婆耐不住寂寞而红杏出墙,最后发展到与庙里的老和尚勾搭成奸;还说刘方平有同性恋倾向,甚至跟自己的二儿子搞基;又说他有过逼良为娼的恶行,竟然把自己美貌的亲侄女卖给了妓院。自然,这些都是查无实据的传闻,不足为信的。
认识了刘方平这样一个“童颜白皙”的诗人,下面再带着你们了解另一个也是不太著名的美男诗人,他的名字比较特别,叫戎昱,对,就是读作“荣誉”。
上文介绍刘方平出身时,曾写到汉高祖与匈奴和亲之事,而戎昱也恰巧在一首诗中评价过这事,那首题为《咏史》的诗是这样写的: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认为汉朝的和亲政策简直就是个脑残的计策——江山社稷的安定靠的是英明的君主,怎能寄托在美貌女人的身上呢?
唐宪宗读到这首诗后,很是赞赏,曾在一次上朝时专门向大臣们打听过戎昱,还许诺说:如果这个人还在,我就让他去做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同时也会把武陵的桃花源赠送给他。
其实戎昱早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就去世,所以宪宗说的话也就无法兑现了。
戎昱虽然无缘当朗州刺史,但他生前曾先后做过辰州(今湖北怀化)刺史、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和永州刺史。刺史一职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戎昱在当市长之前则在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机关)任职,再早就是给人家当幕僚了。
戎昱的幕僚经历比较丰富:二十岁时(759年),是浙西节度使、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幕僚,一年后开始在长安、洛阳一带漫游。大历二年秋(767年)至大历四年(769年)秋,给荆南节度观察史卫伯玉当了两年幕僚。之后,他又到四川成都待了一段时间,回到湖南后,又一度成为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崔瓘的幕僚。后又先后两次给桂州(今桂林)刺史李昌巙充当幕僚。
也就是在给李昌巙当幕僚期间,发生了一件跟戎昱的容貌有关的事。
因为戎昱诗写得好,又长得一表人才,所以当地的一位官员就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那官员的女儿也是花容月貌,戎昱自是一见倾心。可那官员却不喜欢的戎昱的姓,因此就又给戎昱提出了一个条件:你只有把自己的姓改了,才能和我女儿订婚。
戎昱没有屈从与官员提出的条件,他用诗句作了这样的回应:“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有权有势怎么样?身为大丈夫,岂能随便更名改性?再说我要完成报答李刺史的承诺,还暂时不想结婚呢!
当然,这故事只是后世文人的演绎,戎昱那首诗的全貌其实是这样的: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诗中表达的是一种自负情绪和对提携他的人的赞颂与感激,“移性”也并不是什么“移姓”。
拒婚的传说证明戎昱有骨气。还有一个传说则证明戎昱是个多情的人。
戎昱在担任虔州刺史期间,跟本郡的一个色艺俱佳的歌女感情很好。浙西的乐官知道有这样一个美女之后,就请示时任浙西观察使的韩滉将其编入乐籍,韩滉自然乐意。
因为虔州当时是浙西的属郡,上司要一个歌女,戎昱岂敢阻挠?在给歌女送行时,戎昱就专为她写了首歌词,并且对她说:“到了那里,他们如果让你唱歌,你就先唱我写的这首。”
歌女到了韩滉那里,韩滉便摆酒宴,让她唱歌助兴,那歌女就唱起了戎昱给她写的歌: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歌词说:春风吹拂,湖上亭的景色好美啊,可是在分别的时刻,连柳条上都仿佛系着丝丝离情。枝头上那只熟悉的黄莺,在临别之际依依不舍,向我连叫了好几声。
一曲终了,韩滉立即听出了歌中的意味,他当场就问歌女:“看来戎使君对你是情有独钟啊,这歌词唱的就是他对你的情,是不是?”歌女忙起身答道:“是!”说话间,泪也流下来了。
韩滉倒也是个开明大度之人,见歌女如此表现,他立即将乐官喊来,责怪道:“这歌女明明是戎使君的心上人,戎使君是名士,我怎可夺他之爱呢?你也没搞清情况就把人家带来,这显得我多不讲究?”
然后韩滉就送给歌女一些钱,又特意派人将她送到了戎昱那里。
这样,戎昱就又抱得美人归了。
在韩滉心目中,戎昱是个名士,一是缘于戎昱的才华,二是缘于戎昱的容貌和风度。
《唐才子传》中说:“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阻。”
从“美风度”和“轩昂”这两个词上,我们可以大致算出戎昱的颜值吧?
其实,传说中的那首歌词,只是戎昱在一次搬家时,因为对旧居不舍而写的一首诗,并不是跟什么歌女丝丝连连。
总的来说,刘方平和戎昱,都是人品能经受住考验的才子,也都称得上是表里如一了。
两位诗人各有一首写雪景的清新小诗,最后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春 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霁 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霁雪》首句中的“风卷寒云”后来就演化为“风卷残云”,成了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