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讨论
通过昨天的阅读,你是否也跟随着老人进行了一场关于身体最初感知的体验?是否实现了与身体的对话并倾听到它传递给你的信息,实现了与身体的联结?当你与身体达成交流,生活过得越来越健康,是不是开始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己最亲近的人?那么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能使对方更好地接受你的意见并积极加入呢?随着你慢慢地改变,最亲密的人也可能随着你的改变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于是你是不是又开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所在的社交圈?你由原来的发言活跃分子变成沉默的观察者,你看着人群中不断上演的小我对抗秀,是不是开始由原来的兴奋、高兴转而觉得异常压抑、烦闷,负面情绪如破洞的丝袜迅速蔓延,把自己牢牢困住?这糟糕情绪的突然降临开始在身体里发酵,开始焦躁不安,甚至愤怒。你尝试过用逃避压制的方式处理,但从来没有真的把自己从中解救出来。
你是不是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总会有这样被情绪所控的遭遇?
如果以上的疑问你遇到了两到三个,今天的阅读内容会让你读后非常畅快,如果你能在阅读后按照老人给的建议实施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美好的事情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
思考:
试着回想你最近一次参加的聚会,你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你是不是也在其中努力“炫耀”自己已有的一切?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总是喜欢纠正别人的习惯?如果有,你通常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最终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激励大师的体验分享——饮食与健康
自己的身体联结,感受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觉察并审视自己的思想,从而打破小我构建的所有虚假认同
工作依然很忙碌,但是不再执着于外物,每天保持平常心反而能乐在其中,如此以后,事业反而蒸蒸日上,好运不断。
“我们虽然一直想着要如何突破身体的障碍,但是反过来想,身体本身就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倾听身体的讯息,与它产生联结是根本。要想达到目的地,首先需要把这条必经之路修正,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感知它,疼爱它,不能到了伤痕累累时才突生垂怜之情,那时候讲心灵的修炼都是枉然了。”
“就像开车,不但要有正确的驾驶方法,还要及时定期地进行维护?”
‘怎么吃’比‘吃什么’重要。”
少食多餐
怎么吃:
黄金食物比例:40%谷物,40%水果蔬菜;20%蛋白质。
吃饭时间:早餐多吃,晚饭早吃少吃。两餐之间的时间差不能超过4小时,所以中间应吃一些点心补充能量。
食物分量:轻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能超过个人一只手掌能抓满分量的五倍,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烹饪方法:生蔬营养价值高,但不是所有人在每个季节都合适;少吃生肉;水煮和蒸食是最好的烹饪方法。
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帮助消化,不宜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如果要喝冷饮,建议退冰半个小时后再喝,常温白开水是很好的替代品。
卸下光环后的人生——健走真好
如何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她说:“这很可笑,我是个运动员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了解过自己的身体,只是把它当作工具。我以为我就是我的身体,但其实只是小我认同了它,却并没有发生真正的联结。多亏了老人,他告诉我一些与身体发生联结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摸索中我找到了一项自己非常喜欢的,也对身体有很大帮助的运动——健走。”锻炼双腿肌肉是预防体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好的运动。
调整步伐,教她放空自己的思想,把专注力放在腿上,达到一种步行禅的冥想。
如今的现代生活,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奔波,年轻的时候拿身体换钱,老的时候拿钱却不一定能换来健康。每天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放更多的觉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和身体发生更多的联结。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自己的身体。比如,在与人交谈时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语言,眉头有没有紧皱,肩膀会不会因为紧张而高耸,胃会不会因焦虑而打结,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应该多注意身体的感觉,学会安抚它们,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疾病。当然这和运动是不一样的,运动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地觉察自己的身体,而平时就留一部分精力关注身体就可以了。像是开会时想一下那一刻自己的坐姿是什么样的?臀部和椅子接触的感觉是什么?以及身体的哪一部分是紧绷的?并试着去调整它。如此训练就会更容易体验到活在当下的感觉。
也就是说,让意识里带入更多的觉知。想想平时我们的眼睛,虽然拥有很广阔的视野,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只聚集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忽略聚焦范围以外的世界。平时运动,除了动作之外,我们还要呼吸,去适应和感知周围的世界,而这运动以外的都是潜意识在操控。如果能够多留意身体的感知,去主动把握这些感知不就可以扩大那5%的意识,也就是老人说的把潜意识的一部分转变成意识了。
“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天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你为什么要去干涉志明的事呢?难道只是因为爱?即便关心志明是真心为他的健康着想,那又何尝不是因为你自己的恐惧——失去伴侣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呢?这样看来,夫妻之间很多事情到底是为了对方还是为了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让你去管亲近的人,而是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即使是为了对方好,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更不要在背后预设一个结果,否则你就会一天到晚只想着介入他人的领域,管别人的事而最终荒废了自己。”
“你觉得志明生活习惯不好,想去改变他,那就自己先努力做好,让他看到你的改变,并产生好奇想要知道你发生改变的原因,甚至也会想着和你一起做。这样是不是比你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更有效果呢?”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有时候对亲人的过分担心也是一种不负责的加害行为!”
假如一个母亲,她的孩子要和朋友出去游玩,母亲试图阻止这一危险性行为,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便开始耳提面命式地唠叨。你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你说这个母亲在孩子出门前给了他什么能量?”
“当然是负面能量!”
“母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无法承受一丁点失去儿子的风险,于是便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这难道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吗?即便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需要给予提醒,也应该把这种出于关心的本意以爱的方式表达出来,放下小我的执着心,给他们最自然的能量传递,而不是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如果孩子真出了事,父母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给予足够的警告或阻止而感到愧疚吗?”
“这便是老天的事。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不是由母亲的保护程度决定的。”
“也不一定啊,生活中人们常常和老天争辩抗衡而不自知。就像因为交通堵塞而耽误约会时的抱怨和愤懑。所以呢,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一场小我增长秀——同学会的启示
同学聚会,话题不外是工作和家庭。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我有一个好工作,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创业很成功,我生活品质好……俨然一场小我增长秀。
同学聚会,话题不外是工作和家庭。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我有一个好工作,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创业很成功,我生活品质好……俨然一场小我增长秀。
早已经习惯了“受害者”这个角色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同理她的细胞也已经习惯了吃“都是别人害的”这种胜肽。说到底这些外在的事情都是自己创造的,先是对胜肽的需求,然后我们大脑在选择有限信息时就会自动过滤信息制造各种符合我们细胞需要的思想,这些能量的波动会吸引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人事物过来,于是……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读到了老人让她抄写的那段: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情绪的障碍
认识自己,了解个人潜意识的运作模式,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个全然欢愉的旅程。深入自己的内在,就像是摸入一个不知深浅且全然黑暗的洞
“什么负面情绪最困扰你?”
“愤怒,悲伤,焦虑,恐惧……”
老人开始在人形图上做标记,在胃部写上“愤怒”,将“悲伤”写在肺部,“焦虑”写在喉咙……其实这些负面情绪都是能量,特别是对孩子。一些天生的恐惧、愤怒和悲伤都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它能来就会走。最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身上这种自然流动性的不良态度。
“这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像是被卡住一般长久地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有一个别称——‘痛苦之身’”。
看着老人的人形图,惊讶自己身上竟然集聚了这么多痛苦的能量,想想一直以来,好像真的没有人给过她情绪上的关怀,对待她情绪的处理方式不是想着立刻消除就是打压,无论哪一种,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和接受过。所以,它们自然也就从来没有离开。
以后做了母亲,一定要给孩子情绪上的无限支持和认同
“这个痛苦之身是我们身体内的一个能量场,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不喂养,它就会自己制造事端产生维生的情绪。这其实说的还是胜肽需求,只是它需要不同的胜肽来滋养。”
情绪的体验
每天抄写并念一段话: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们的遭遇是为了满足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产生的,这已经形成一种模式。面对这种事情,要做的就是看见它、接纳它,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不需要的,放下吧。这样就可以把意识的那5%扩大了。由于这种意识的扩大不是在一天完成的,所以要每天念,每天提醒自己。
当然这种情绪也会反复出现,当它出现的时候问自己:“我可不可以欢迎它?”这种问答可以在自己和情绪之间创造出一个空间让自己平静,然后继续问自己“可不可以允许它存在?”然后你就会发现允不允许它都存在了,心理的紧张情绪会慢慢地得到缓解,当自己再回答“允许”时就不会再那么害怕和排斥了。
“对于孩子情绪的支持与认同只是去接纳他们的情绪,不采用暴力的方式阻止,这和要求他们遵守行为规范没有冲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能来就会走,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情绪,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只需要给予孩子无限的爱与支持就够了,而不是采用转移的方式帮助他们逃避,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直面负面情绪的勇气,从而采用消极的方式逃避,抽烟、吸毒、工作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当然更不能压制情绪,这样造成的伤害更大。”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重新和身体发生联结——通过运动与饮食实现与身体的交流和对话。也明白了对于突降的负面情绪应正视它的存在,试着接纳它、消化它,而不是逃避和打压,因为这些情绪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关键词:
身体联结,运动饮食,有效沟通,感知情绪,痛苦之身
要点:
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身体是寻找自我的必经之路。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最亲密的人。
痛苦之身是个体内在的能量场,以痛苦为食,如果不能被满足就会自己制造事端产生自需的情绪维持生命。
情绪的产生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不要选择排斥、压制、逃避的方式处理它,它会来也会走,要试着接纳、消化它,给它提供离开的出口。
思考与讨论:
知道了与身体联结的方法,接下来就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方法了。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一种可以和身体交流的运动,坚持训练一段时间,感受每次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将注意力集中在发力部位,觉知身体传递出来的信息,然后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在开始运动、联结身体以后,渐渐拓宽联结领域,在工作、生活中试着去观察自己身体自然做出的一些动作,去理解这其中所传达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会发现以前很多被自己忽略的东西,也能够更加按需供给以善待自己。
关于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我们已经了解,那么希望在下一次负面情绪来袭时你能学以致用,改变以前消极对待的方式,对待周围人的负面情绪也能采用合理的方式帮其消化。希望通过训练,你可以成为自我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