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一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文,那是自己的一些经历。引起一些朋友的共鸣,多多少少都有过那一些回忆。
好友小D说,她曾经在读小学的那些年岁里,也常常被同学欺凌,欺凌到自己不会反抗,任由嘲笑和作弄。让她更加难受的是,曾经有些老师冷漠对待他们欺负与被欺负。因为老师的冷漠,也算是欺凌者的帮凶。事隔多年以后,那些可憎的面目想起来依然有些痛恨。
小D的妈妈因为先天的一点缺陷,讲话口舌不清,一紧张讲话就会结巴,而小D的姐姐,也遗传了妈妈的那一点点缺陷,说话没办法像别的孩子一样清晰。姐姐有时候想起说为什么读书那么少呢?为什么成绩那么差?而那些回忆让她想到有时候心里还难以释怀。这个世界上的小孩子,被人看不起能够不服输还奋起努力的不多。姐姐在上一年级时,学拼音aoe…别的同学能够很清楚地读出音节,而她,读每个拼音都像是加了sh。六个单韵母才刚开始教,老师听了姐姐的读音,站在讲台旁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某某,你不要读了,教再多你也不会的!”虽然年龄小,姐姐的尴尬和窘迫,让她从此再无自信开口读书。而姐姐在学校里多了一个外号“哑巴巴”。从这一开始,姐姐就成了老师眼中的差生。
待到小D上学,虽然说话伶俐,却又因为姐姐说话不清和个子矮小,被嘲笑被欺凌,被瞧不起。
小D三年级,姐姐四年级,那一年的回忆,小D太深切了。
跟班里的一个男生小B吵架了,吵着吵着,这个小B同学号召全班男生,每人要打一下小D,从他带头,那些男生像是执行任务一样,排着队经过小D身边,每个人都拍一下小D的身体,有的拍后脑勺,有的拍手臂,有的拍后背。小D说,那一次,除了有两个男生没有动手之外,每个人都打了她。那一天小D一路哭着回家。回到家里跟妈妈说起这些经过,妈妈又是气愤又是难过。第二天妈妈去学校里找班主任质问这件事,因为一紧张,说话不流利,声音有些含糊,班主任听了一点不耐烦地对她妈妈说,她知道了,她会批评那些男同学们的。谁知道,班里的男生们却又在那里起哄:“矮子的妈妈,大哑巴来了”那些声音,从耳朵接收,刺进了心里,永远难忘。小D没听到老师在班上提起她被男生们欺负的事。
更可气的事,小D说,好不容易攒了两块钱,去买了一盒很漂亮的水彩笔,她清楚地记得,班上没有谁有她一样的水彩笔,外盒是塑料的,有一个可以提着的小把手,小D用圆珠笔在水彩笔的盒子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到了第二天,小D的水彩笔不见了,她看见小B有一盒跟他一模一样的,小D上前去看,圆珠笔在塑料盒上写字并不很明显,容易擦掉笔渍,但是有痕迹。小D看清楚上面还有自己名字。跟他交涉,人家认定,那就是他的。
小D只好找老师,希望老师帮她,小D说她的水彩笔被小B偷了。班主任扬起脖子回答道:“你看到了人家偷了吗?你怎么知道那就是你的?不要乱怪别人!”
“明明就是我的,我还写有名字的,可以看的到啊”
最后,老师没管,小D也没拿回她的水彩笔。
小D回忆这些时,我能感受的到,时间虽然过了那么多年,跟那些老师,那些同学再也无交集,可还是不能很心平气和地对待。如果被全班男同学欺负,被偷了水彩笔,老师能公平点对待,比如,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问清楚就要问清楚是否偷了水彩笔。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老师看不起,让她们姐妹的小学生涯,过太可怜了,爸爸顾着家里的生计,没有帮她们处理过那些为难事。
那些人欺凌她们姐妹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姐姐的课桌上被人放些牛屎上去,他们举着扫把对着进校门的两姐妹俩呼喊“哑巴巴,矮子挫”等等,每天去上学都感觉像是一个酷刑!
明明姐姐交了二十元资料费,后来老师却没有发给她资料,去老师办公室问为什么她没有资料,老师说,反正你也不会做。姐姐不知道哪来的勇气,豁出不再上学的想法,把老师桌子上的书本资料全部推到地上,一边哭一边说,就算我不会做,我也交了钱!你们看不起人,你们就是看不起人!
校园欺凌的事件,有时候就是因为家庭的实力而被不公平地对待。阿芳,她的女儿读三年级时,跟班里的男同学争夺一把新的扫把,因为是放学时间,当时阿芳在班级门口等女儿,老师在班里布置一些任务,小女孩夺过了扫把时,那个男孩用非常大的力气在阿芳女儿的脸上甩了一巴掌,脸上即时一个明显的红手印,阿芳当时非常恼火,但是她忍住自己要发火情绪,靠近女儿身边,女儿已是满眼泪水。阿芳看着老师走向那个男孩子身边,让阿芳意外的,不是批评,不是质问为什么打人,而且问他有没有事,安抚男孩的情绪,并没有过问阿芳女儿。
阿芳拉着女儿走出教室去了校长室,希望就这件事给一个解释,并让老师和男孩道歉。校长没有立马答应怎么处理这事。后来阿芳听到说这个男孩是上一届老校长的孙子。可是,校长和老师也一定没想到,阿芳的叔叔是本区教育局的局长,一个电话,校长,老师和老校长的孙子,全都跟着赔礼道歉。阿芳说起这事时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而我听着的人感到脊梁是一阵阵的阴冷。
成长中的伤害,有些老师对待有些学生的不公平,或是冷漠对待,有些老师的歧视和缺乏责任心。让学生之间无形中有了“等级”,不平等的班级地位又给霸凌提供了条件。
真不希望“为人师表”教育工作者,变成了“有类无教”的人。也许某些歧视之后,会变成伤害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