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好好学英语,但是就是学不好/没动力/打开书本就想睡觉/一口Chinglish自己张开嘴就想起那些不怀好意的鄙视笑容怎么继续…”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给自己找许多“但是”,无非就是给懒惰找一个台阶下,掩饰行动迟缓的本质。
为什么想法总是多姿多彩,却无法落实到执行上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意识到这个想法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二是没有亲身体验过这些好处。不知道这项技能好不好,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价值。没有尝到这项技能带给我们的甜头,就无法带来实践学习的动力。
我不出国,又不看外国电视,工作中又用不到外语,学它干什么?我们想把英语学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升学考试的需要或者总是听到有人说学习英语有多么好,但对我们自身似乎没有直接益处:不在外企工作、工作上不太需要英语,英语就很难带给我们升职加薪的直接经济利益;不出国旅游、不阅读原版书籍、不和外国友人交流,英语也很难给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门。没有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好处,就很难真正下定决心要学习。即使有所计划,也会缺乏执行力—因为不是源于自身的真切需求,只是满足阶段性任务--想想四六级考完之后还有多少人在认真学习英语就知道了。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英语,它带来的好处不是我们可以预想得到的,就像我们很难精准预料到未来哪一天会有怎样的经历。但积累多一点,意味着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可能之门。我上大学的时候选修德语作为第二专业,当时也没有做过多打算,只是单纯地对德国和德语有谜之喜爱,也很认真地学了两年。虽然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去德国留学,也渐渐地搁置了对德语的学习,但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领导把我派到德国进行3个月的工作任务。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无数次我会去德国,但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因为工作去德国。因为曾经学过德语的经历,我在那里很快便适应了工作和生活。
把眼光聚焦在现在,筛选掉“现在不需要”的技能,就相当于在时间计划表中只是一味地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忽视了“不紧急但重要”这种真正能给我们带来成长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外语,答案很简单:就是要过一种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无论在哪个国家,不说当地语言的人都有能力生存下来,但基本上都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无法欣赏当地的新闻、历史、观点等。虽然这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作为有追求的人,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如果能够直接获取,就是第一手信息;接受对方观点,那就是第二手信息;参考翻译后的稿件,就是第三手信息了。并且由于翻译者的水平有限,我们很难分辨其中的信息准确性。
给自己的学习找一个有激励性的理由吧,这样才能支持我们前进。无论是为了获取更好的薪酬还是多了解异国文化风情,只要是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就值得进行。